人间简录_第二章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不如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不如是 (第1/1页)

    黎明前晨光未起,草原上依旧是一片灰暗,雾霭蒙蒙,一滴晨露紧紧地抓住一片青草的尖端,草叶随着清晨的冷风摇动,用力着想要将这家伙甩下去,然而那个小家伙仍然紧紧地抓着,似乎只为了多坚持一会儿,好去远望太阳升起的那一缕微薄的光。

    “啪!”

    马蹄优雅的踏下,露珠被踏碎,再优雅的抬起,青草被揉烂,没人听见这一声,昂首的人从不在意脚下。再优雅的踏下……

    第一缕光冲破大地,从远方延伸过来。随即“隆隆隆.......”的马蹄声响彻草原,大地震颤起来,一片黑压压的铁甲洪流汹涌而来,逐渐淹没这片草原,这片移动的黑云吞噬着一切,初升的太阳才看见光晕便被这黑云压回了地下.......

    ......

    陈庆昨夜三更时分便接到皇上颁发的谕令,任命他为统帅,北向燕州,讨伐叛逆李青山,并连墨宗门下弟子,一并剿灭。陈庆当时只是默默地听着圣旨,老太监在狐假虎威的念着告谕,盛气凌人的口气感觉他才是当今皇帝。

    陈庆早就跪拜得十分不耐烦,心里却在微讽:当今皇上一心修道,疏于朝政,现在应该是在紫玉楼中才对,居然还会颁布圣旨。心中一阵冷笑,戎夷来犯是倒是不见得有这么勤恳,杀起自己人倒是天大的事都能暂且放一放。

    独坐在书房里,陈庆脸上满是郁结之色,李青山与皇上二人,同为儒家学宫弟子,虽不同年,但因儒圣之故,二人同窗之谊不比同席有何区别,更何况李青山深研儒术,李青山这人,心中自然有一份自己的坚持和准则。他就这样坐在书房里,迟迟不愿发兵,只是给李青山更多的准备。

    “陈大将军真是不愧儒将之名,皇上命你即刻发兵,圣旨到后却还在书房里手不释卷,挑灯苦读,真是让我辈读书人感到惭愧至极啊”,书房一角突然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话语爽朗,即便是深更时分偷偷闯入别人屋内,听得此人,也会给人一种光明磊落之感。

    陈庆望着角落处缓缓现出的身影,毫不理会那人话语中的微讽之意,不咸不淡的回到:“在下一名武将莽夫,自是比不得大唐第一学宫出来的才人。”话语落下时,那名男子已经缓步走到书桌前,径自拉了一根椅子坐下。一灯如豆,却照彻书房,烛光下,只见那名男子面如冠玉,目若朗星,晃眼之间,恐怕只会错认为天人,行走之间,双袖生风,一股浩然气油然而生,当然,李卿宜已然是俗世人眼中的仙人。

    “哈哈,陈将军真是说笑,问天下谁人不知陈庆大将军文江学海,博古通今,儒将之名,市井坊间,亦有传唱。”李卿宜拱拱手,略表羞愧道。

    陈庆这次都懒得正面回话了,道不同,即便再多话也是对牛弹琴,陈庆如是想到。于是直白的说到:“我手下将士此时正在酣睡,领兵万不可领疲兵,五更时分,我自会领兵出发,何必右丞相你亲自前来催促。”这话已是相当不客气了,至于酣睡,作为陈庆的带领的军队,说出来估计即便是市井百姓都没有一人相信。

    李卿宜倒也不恼,依旧呵呵笑道,“将军此言差矣。可能是将军理会错小相意思了。在下小小右丞,岂敢催促陈大将军。小相此次不告而来,实在是事情突然,皇帝陛下令谕传至,命在下此次辅助将军剿灭墨宗叛逆,其实在下也是不情不愿,毕竟秋意浓重,我倒宁愿在府里睡上一觉。”李卿宜回答的语气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客客气气的,但话中意思,却可以说的上是极尽讽刺了。言外之意就是我哪里敢催促你陈将军,皇上命你即刻出发你都敢拖到五更,我也不过是“小小的”大唐右相而已。

    陈庆心里更加鄙夷,皇帝如今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几乎是李卿宜一派一手造成,现今李卿宜把持朝政,圣旨对李卿宜来说不理会便可不理会,今夜的圣旨恐怕又是李卿宜在陛下身旁进的谗言。于是微嗤道:“既然丞相也怕夜深露重,倒不如在我府上小憩片刻,待得寒意稍减再上马出兵,如何?”“如此也好,那就多谢将军好意,我就在前堂去等将军便可,时候到时,将军知会小相一声即可。”说罢李卿宜便起身,直接迈出书房,也不等陈庆回话。陈庆也不多作挽留,既然相看两厌,又何必多说什么。

    李卿宜缓步向前堂走去,心中却是在默念着一个人,喃喃道:“师兄啊师兄,下次再见,便是永决了啊!”说罢又摇摇头,看着廊道旁的小花园,淡淡的寒烟流窜在丛菊中,李卿宜似乎是伤感的叹气道:“清秋时候,适合作别离。”

    …………

    燕州,云山,墨宗。

    “久闻陈将军大名,只是无缘一见,天下传唱将军‘千军万马避白袍’,大唐太平,将军功不可没,令我辈敬仰不已。如今一见,果然如此。”李青山着身旁的白袍男子笑道,面带谦逊之色。

    “陈庆谢过李先生夸赞,不过相比李先生高义,陈庆羞愧难当,世人不知青山青,难道修道之人也不知吗?”陈庆敬佩的说到,同样看着身旁潇洒随意,落子由心的青衣男子。他自然而然般的便想起曾看过的一句诗,“轻挽布流云,香茗寒食味”,便是谈的眼前人吧。

    陈庆看着右手边一身锦衣的李卿宜,心中感慨万分,同样是儒圣门下弟子,为何两人之间却万般差别,万般差距。

    两人在天下修道之人眼中都是被贯以一个“真”字,不过除了这个字之外,另外两个字却是截然不同了,一是真君子,一位却是真小人。

    大唐百姓多数只知李卿宜,不知李青山。更不知李青山与李卿宜是同门师兄弟,不过虽然二人名字相近,却并无丝毫血缘关系,只是如今大唐皇室为李姓,建朝几百年来,李姓也成了大姓,故此师兄弟二人才恰好同姓,向上推个几百上千年,倒说不定是一家人。

    李青山是儒圣门下大弟子,李卿宜为二弟子,没有三弟子。李卿宜处处优秀,修道路途上每一境破关,宛如坦途,势若破竹,从无一丝阻碍,都是水到渠成,积累足了便自然而然就破境了。然而李青山尚在师门时却还进境缓慢,资质平平,每一关都犹如天堑,李青山的修道之路,水磨工夫,不外如是,儒家学宫的众贤人教授对李青山的评价是“天资愚钝,大器难成”。

    但是事实却相反,儒圣最欣赏的弟子却是大弟子李青山,但骄傲如李卿宜又如何能服气。因此李青山大道路上,李卿宜虽不会冷嘲热讽,但却总以各种隐晦手段以此来阻碍李青山进境,磨损李青山大道心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