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二章 又是一年长安花 (第1/1页)
过去一冬雪水的洗礼,刷去了长安城尘土的旧迹,迎面扑来的厚重历史感,却经历千百年的兵火冬寒都依然宛若实质。古朴却结构严谨的坊屋,充满刀箭刻痕的逶迤城墙,即便只是用眼睛来看,描绘到心中,便如同负担千钧,直直的喘不过气来。 一月料峭的春寒尚未倒完,走在压实黄土的大街上,一股薄风吹来,也能让不少行人抖上两下。 此时的礼部之内,却是一片嘈杂,即是接下来二月除了萋萋芳和莺飞燕舞,还有三年一次的会试。虽然礼部并不是流动性很大的朝廷部门,但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足够换掉三分之一的人,尤其是对礼部的下层官员来说。因此还是有许多人不熟悉会试的事务,因此交接分工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争论。 而长安城内的各个坊市,已经开始热闹起来。礼部的吵吵闹闹与老百姓没有分毫关系,进京赶考的举子已经陆陆续续而来,尤其是秦楼楚馆坐落丛生的平康坊,日夜不歇,里面的风景反而更要胜却春光三分。至于总爱外出春游,同时附庸风雅吟咏几句大好河山的文人士子也屁溜屁溜的跑到平康坊来潇洒了。 ………… 大唐科举,非是大唐人才可参与。自太祖立国初始,便定下大唐科举,天下之人皆可,大唐之内,不问出身,大唐之外亦是如此。当时此令一出,朝堂之上非议不断,以为大唐科举,不论出身尚是情理之中,但若是如此,道门之人岂不也可参加我大唐科举?敌对的小国不说,北方草原上的那群蛮夷又如何? 其实这都是废话,众大臣担忧的是,如果大唐的科举,被他国甚至是敌国拿了大头,那就沦为天下之人的笑柄了。只是都没人把这句话在朝堂上公开说出来。 太祖自然明白,只是豪迈的说道:“天下已定,终会是承平之象。如无内忧外患,大唐方才是灭亡之兆。若不给后人一些外力,哪来的进取之心?我打下的这片天下,是为天下太平,却不是为让后辈人在余荫下没落。尔等所言不无道理,但需知我大唐之人有英勇之义,何需畏缩?” 一番话之后,反对之人皆是惭愧。太祖所言,方是正理,盛衰有数,即便一两次被他国拿去了科举大头,但之后的大唐举子必是更加进取。此举是以大唐举国之尊严,换取千年之国祚不断。于是皆呼太祖英明,高瞻远瞩,国运昌盛,眼前可见。 因此长安城内,不只是大唐举子,各国之人皆有。最重要的是,大唐文试武试汇集天下豪杰才子,如若拔得头筹,便是春风得意马蹄急,天下谁人不识君。 大唐第一名将陈庆将军就是武举中一跃成名,以三境巅峰修为挫败佛、道两家的四境知客,为大唐千钧一发之际取得拿下第一。而佛道两家却是有自知自明的,所谓大道三千,殊途同归,尤川谷之淤江海,但文试却是这两家不会参与的,基本上是大唐的邻国才会有人参加。因为科举是以儒家典籍为题目的,不至于去自找没趣,四书五经,篇篇卷卷,字里行间,哪里不是儒家的浩然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