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简录_第三十五章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第1/1页)

    等到宁然几人到了中书堂院外,却发现都快挤不进去,外面五丈处被隔开来,有不少人在这里看热闹。

    有士卒在一旁维持秩序,但凡有私语的,一律拉到外面扔出去。没错,确实是扔出去,就差是扔到长安大道两遍的臭水沟。

    大唐礼部对于文试的规定是,举子参试,准许外人围观,但不许大声喧哗。

    一开始颁布这条律例,惹来不少非议。直到言文圣人力排众议,推行几次后,被不少围观之人发现有科场舞弊。于是这条礼部律例便一直保留下来。

    至于围观众人,倒还是真没有人敢当中闹事的。先不说此处由一名清净境的神策军兵曹参军事,以及周围十二位问心境神策司阶把守。

    就只说云集四方各国的士子,都无人能惹,因为来此参加科举,都是代表的各国,天下之间,怕是没有容身之处了。

    毕竟在这件事上,各国却是难得的取得了一致。在科场上,即使你是只针对一国举子,天下共伐之。因为谁人也不能保证下一个便不是自己,并且这样更多的是针对大唐朝廷,警示大唐不能针对他国举子。

    因此虽然人如高墙,头脑攒动,却比科场之内更加安静。

    唐朝文试,非一日一夕之事,一般都是几日连考,设四日为最后期限。因此许多考生书案旁,都放着一个大包袱。

    并不是所有考生都有儒家的修为,更何况儒家更注重修心而非修身。春夜寒凉,倒不完的料峭春寒,有时并不比冬日里暖和多少。

    一旁的包袱里,除了过夜的棉被,还有自带的干粮。

    礼部曾多次向户部反映,中书堂应刻下一套阵法,能使得中书堂四季如春,免得参试考生如此麻烦。

    但户部一群人,都是有得入,没得出。是一个连皇帝要调银两,都敢推辞过去的地方。于是乎户部总用“礼部公款私用,以天下士子之由,为一家之法阵”搪塞过去。

    当然,礼部的那群老夫子和小夫子,还确实打的那个算盘,冬日取取暖,夏日乘乘凉,岂不快哉?

    于是少不了在朝堂上有人指责户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身浩然正气,满脸严肃的和户部之人争论不休。

    宁然过来后,在参试举子中寻找的半天,也没看见一个和那名“君子”相符合的人,心想难道又是一个寻求“泯然众人”之道的人?

    看了看一旁的顾夭之,发现他也没看见那名君子。

    看了许久后,顾夭之意味索然的说道:“走吧,看来那名君子是没有来了。连余七页也早就回去了,想必是他也没看见。”

    宁然也一声轻叹,想来是看不到儒家君子提笔作文章了。

    许多围观的人也是同宁然抱着同样的心态。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因为世间传闻,儒家君子作文章时,身旁有浩然之气,行笔间有风雨之声,清风徐来,一纸行至末尾,自有清风翻卷。

    文试继续,这几日的天气倒是不错,春日和煦,惠风和畅,天高地渺,正是一年难得的好光景。

    宁然也不急,文试之后便是武试,也是大朝试的重头戏,因此世人多以大朝试这个整体的名字来称呼武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行路上的事,急不得。百尺高楼,起于平地,若是一位求快不求稳,一夜倾覆或入邪路,不是世间少有的事。

    故此宁然到了现今,也是只有问心境巅峰的修为,即便半只脚踏入了清净境,也没有一丝焦急。

    在宁然心里,想的是,反正都是大唐一日游,问心境巅峰和清静境初期,都是打酱油的。

    至于“阳关十三叠”这一门剑术,宁然早已到了第五叠“愁杀人”。

    因为第二叠“西山阳”和“漳河曲”是有相通之处,不过一个有皇皇之意,一个有蜿蜒曲折之意,其余都不会相去太远。

    最后的第五叠“愁杀人”,对宁然来说几乎是量身而著。

    虽说“阳关十三叠”之中“愁杀人”一叠,本意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创立这门剑术之人,被敌军围城,进出不得,是沙场上英雄末路的无奈和愁苦。

    但从第二叠起,宁然便深知“学我者死,像我者生”这八个字的含义。世间的无奈与愁苦,到头来都是一样的,不论是沙场将士,还是春闺怨妇,或是迁客sao人,归根结底,都只是一个“愁”字便说尽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