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白起传 第六十七回 (第2/4页)
相如(此时蔺相如因年事已高,已辞去相位,但仍偶尔参与朝政)道:“老相国,您看此人如何?” 哪知蔺相如第一个发言,泼的就是一盆冷水:“此人看似熟知兵法,其实无用。” “为何无用?” “精于理论,却不知变通。” 赵王听后,心想:自那日廉颇向你负荆请罪以来,你与廉颇已是刎颈之交,谁不晓得?这番言语,定是为袒护廉颇,不听也罢。 他又问平原君赵胜道:“王叔,您觉得此人如何?” 平原君当日是真心佩服赵奢,与之交情极好,又见赵括确实有才,当场赞道:“不愧为将门之子,实有大将之才。” 见当今相国夸赞此人,众多追随者连忙附和。赵王见了,遂下令道:“寡人决心已定,拜赵括为主将,五日后即可启程赶赴长平,替代廉颇。” 第二关也顺利通过。 这两关一过,赵括的“名将之路”再无阻碍。是啊,非但赵王觉得满意,众多大臣也都觉得满意,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很快,已过去了四日,正当赵王要目送着名将之子赵括领军出征时,赵括之母却托人送来一封书信,说有要事觐见大王。俗话说的好:“知子者,莫如父”。其父虽死,其母尚存。赵王决定见一见这位老人家。 赵王遂将赵括召来,然后与之一道,静等赵括母亲入宫谢恩。谁想到,赵母一入宫中,见了垂首伺立在赵王身旁的赵括,便勃然大怒,责问他道:“孺子,可还记得你父亲临终遗言么?” 赵王奇怪道:“是何遗言?” “终此一生,不可为将!” “母亲……”赵括连忙抬头,哀求其母。 这时,赵王插话道:“贤家母,国难当前,这等早年琐事,不谈也罢。” 赵括母亲快步上前,向赵王行礼道:“非是贱妾舍不得犬子,只因赵括确非能担当大任之人。他这一去,自个身死不打紧,只怕会因此害了万千无辜的将士……” “哦?愿闻其详。” “其先父在世时,一有军令,当夜即入住军营,不暇顾家。大王每每有赏赐之物,他自己分毫不动,全部分发于将士手中。因而,才能每战必胜,将士信服。这小子自打得了大王委任后,骄奢自满,目中无人,每当有宾客前来府上,他竟不顾长幼之分,傲然端坐于上首,毫无半分谦让;此外,他又将大王赏赐的金帛四处购买田宅,余下的私藏于府中,更无半分与将士同甘共苦之心。这种人,大王,您说可用为大将吗?” 赵王听后不以为然道:“贤家母此言过了。贪爱财富乃是人之常情,并非坏事。赵将军,等你立了大功,寡人别有重赏!” 赵母见说不动赵王,又道:“当日,其先父和赵括为战阵之事常有争论。每当提到两军恶战时,其父神情恻然,知杀戮必重,言语极为慎重;而犬子却兴高采烈,只道攻战之事极为容易——这样杀敌一千,那样杀敌一万,天下无人能胜得过他。其父当时就说了,须知一山还有一山高,目中无人者,必遭大挫。” 哪知赵王听后,仍是不以为然:“一人若无雄心壮志,怎能为将?何况这也正说明小将军乃是初生牛犊,勇气可嘉,锤炼一番后,自然就通晓其中道理了。” 赵母还想再劝,赵王不耐烦道:“罢了,寡人旨意既下,那就不可更改。贤家母,前方战事吃紧,还是让赵将军尽快启程吧。” 赵母无奈,只得叹息道:“既然大王心意已决,贱妾另恳求一事。” “但说无妨。” “若赵括不幸战败,请大王饶恕臣妾一家连坐之罪。” 赵王脸色一沉——这还没打呢,就说这种不吉利的话!不过,他为了尽快说服赵母,还是答应道:“准了!” 赵母谢过王命,径自告辞出宫。而赵括也随即动身,赶往长平替换廉颇去了。 长平前线,东壁垒。 廉颇已在此地镇守了两年有余,期间两军对峙,一直相安无事。这一日,突见有十数万赵军从邯郸方向驰援而来,正惊喜时,又见一小将军手持兵符,神情倨傲,当着他的面,高声宣读赵王更换主将的旨意。廉颇验核兵符无误,只得暗叹一声,黯然离了前线,回邯郸复命。至此,赵括顺利成为了长平前线的赵军总指挥。 他上任后,立即大刀阔斧,将廉颇之前定下的一系列防守策略统统废除,并重新制定出了一套以进攻为主的新策略。许多将士敬重廉颇,见赵括此举轻率,一时间议论纷纷,军心浮动。 赵括见有人不服,毫不慌张,发布了第二道命令:将廉颇委任的大小将官统统罢免,重新挑选他人,提拨作各支分队的将官,同时严格约束众人道:“再有擅议军事,扰乱军心者,杀无赦!” 这样一来,非议之声顿时平息。但有数名偏将,因跟随廉颇征战多年,仗着资格高、辈分大,仍然追住了赵括不放:“赵将军,您的军令我等不服,还望您三思,收回前令。” 赵括冷笑一声,回道:“你等从军多年,须知有‘将无威不立’一说。本将军令既下,岂能更改?倒是你等,竟敢公然违抗将令,视主将之威如无物,廉颇用你等为偏将,可知为何每战必败了……来人,速速将这几人拿下,斩首示众,以明军纪!” 那几人一听这话,恼怒异常,当场拔出腰中宝剑,一齐自刎了。 啧,倒是省得本将军动手。赵括平白无故吃了这一惊,出战之心依然坚决。他下令众将士道:“秦军若是再来挑战,本将军令一下,你等务必出战!” …… 秦国国都:咸阳。 得知廉颇已被赵括替换的消息后,范雎大喜——此前邯郸城内的种种流言,都是他安排细作故意放出的,没想到这么顺利。 他对秦王奏道:“赵王轻率撤下廉颇,并非只因他避而不战,更关键之处在于:赵国国内,此时已捉襟见肘!同理,我秦国数十万将士常年在外,粮草、军需也开支极大,请大王速速定下决战之策。” 秦王微笑道:“之前全赖相国辛劳,即日起,终于可依仗白将军了。” 说完后,他目视殿下。一人闻言,快步出列听令,正是刚从河内匆匆赶回的大将白起。 秦王高声下令道:“即日起,寡人拜白起为秦国上将军,上党一带的所有秦军,皆归白起指挥。先前的主将王龁,改作副职。至于河内之地,寡人另择他人前往镇守。” 白起昂然接令,群臣一齐告诺。 白起得了兵符,略一斟酌,又提议道:“末将恳请大王再下一令:无论何人,敢透露白起入上党者,斩!” 秦王眼睛一亮,果断道:“正该如此!” 至此,秦、赵二军都已更换了主帅,新一轮的较量拉开帷幕。 与赵括大张旗鼓,高调前往战场不同,白起此次上任,堪称是神不知鬼不觉。自从他离了咸阳后,一路上偃旗息鼓,静悄悄地进入了秦军西壁垒防线。非但咸阳人不知,连之前的秦军主将王龁都被蒙在鼓里。当然了,白起一出,谁敢与他争抢主将之位——王龁此前虽连胜数阵,战果不小,也只好心甘情愿地退居二线,担任副将。 白起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