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白起传 第六十七回 (第3/4页)
过了五十万秦军的指挥权后,立即派出副将王龁,前去进攻东壁垒。 王龁为难道:“启禀上将军,末将此前已去强攻过多次,怎奈赵军防线修筑得极为严实,又无小道可绕至其身后,此举实在是行不通。” 白起问他:“每次进攻时,你用多少人马?” 王龁道:“本处兵马约有五十万。末将前去攻打时,留五万人镇守,十万人接应,另有数万人搬运军需、辎重,直接上阵厮杀者,不下三十万人。” 白起又问:“效果如何?” 王龁叹道:“将士们虽肯卖力,怎奈仰攻不便,加上赵军弓弩手极多,每次大战之后,死伤都极为惨重。” “嗯。”白起颔首道:“此次你率军出战时,可只带一千人前去。” “什么!”王龁大惊:“一千人……” “切记,只可败,不可胜,但绝不能一触即溃。” 王龁喃喃自语,百思不得其解。但又想,白起既出此令,定有主张,于是只得跨上战马,率精兵一千,前去东壁垒下方搦战。 赵括听闻秦军杀来,满心欢喜,这下苦学多年的兵法终于有用武之地了。等及秦军杀至东壁垒下时,他定睛一看,奇道:噫?今日的秦军怎么稀稀拉拉的只有一两千人,莫非是疑兵之计?可若说其中有诈,偏偏主将王龁就在阵中——是何用意耶?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杀他一阵,再作区处。于是他派出精兵十万,出关迎战。王龁见赵军大举出关,心下惊慌,可又不敢一触即溃,只得咬牙支撑。不多时,一千秦军伤折了大半,他不敢再逞强,只得率了败兵,匆匆回逃。逃至丹水河边时,又被赵军赶上,大杀了一阵,侥幸逃回西壁垒者,不足十之一二。 赵括站在东壁垒山顶,见赵军首战便胜了,喜得手舞足蹈,连忙安排快马赶去邯郸报捷。又于将士前显摆功劳,将廉颇贬得一无是处,众将士见赵军这一仗确实是胜了,也是暗暗对赵括刮目相看。 再说那王龁领了败兵,灰头土脸的去向白起汇报战况。他之前数次大胜赵军,今日落了这个差事,着实不情愿。谁料想,白起听了他的汇报后,又下一令:“三日后,你可再去搦战,此次你可率三千士兵前去。” 王龁自然是不愿意再败一次,可上将军的命令岂可不听?不得已,他三日后只得又率军渡过丹水。那边赵括见了,大笑道:“此次兵马倒是略多了一些,难道就能吓得住本将么?”他令旗一挥,十万大军再次冲下关去,大杀了一阵,赵军又胜。 但这次,王龁败退时并未渡河,而是朝东南方向的丹水下游逃去。赵军见状,只得跟在其身后追赶。山上的赵括见了,连忙下令鸣金收兵。等及十万赵军带着战利品返回东壁垒后,其中便有将领不解道:“我等正要生擒王龁,将军为何却下令收兵?” 赵括笑道:“可见你等皆是莽夫,未曾熟读兵法。岂不闻兵法有云:“穷寇莫追”。本将见那秦军两次搦战,出战者都是寥寥无几,料定其中必然有诈。你等若是不信,可尽往丹水下游搜寻,若无秦军伏兵踪迹,可再来报我。” 众将心服,一齐称赞主将英明。 王龁再次兵败,从下游寻路而回,心中抑郁不已。白起见状,微笑道:“王将军两番辛劳,白某着实过意不去。还敢再出战否?” 王龁愤然道:“上将军,行军打仗之事非同儿戏。若再让我率个三千、两千人出战,情愿受您责怪,不愿再去受辱。” 白起抚掌大笑,让他将此次的战斗细节一一描述。听完之后,白起沉吟道:“十日之后,王将军可再次出战,此次交给你五万军队。” 王龁喜道:“是要与赵军一决胜负了么?” “不,你还须再败一次。此次你撤退时,可往丹水上游而走,诱使赵军前来追击。此计若能成功,我军必能一战拿下长平,全取上党。” 王龁猜不出其中深意,又看白起。白起道:“将军只管再去搦战,我料定赵军此次必会大举来追。切记,届时,将军须得万事小心,不要蛮力厮杀,只要能诱得来赵军主力,就是大功一件!” 王龁不再多言,告诺去了。他去后,白起也忙着四下部署,只等十日后的那场大战。 通过之前两战,可见赵括的策略,就是敌不动,我不动;敌军若敢来攻,一定针锋相对。他这招,比之王龁的动辄一通乱拳要稳得多,比之廉颇的一味坚守又要主动一些,可说是稳中有狠,只等大战。 说大战,大战就来了——十日已至。 这一日,东壁垒之下,终于集合了五万秦军,盔甲鲜亮,与前两次不同。既是大军,阵中自然是遍插旌旗,以标明各支分队,以及各分部将官的姓氏。往秦军阵地中心看去,有牙旗一座,高高树立,上面大书一个“王”字,正是秦军大将王龁的旗号。 赵括见王龁又来了,不慌不忙,依然派出先锋部队,依然是十万人,出关迎战。此战,秦军是动真格的了,非同以往儿戏一般,与十万赵军杀得难分难解。站在壁垒前方观战的赵括见赵军一时取胜不得,令旗一挥,另派五万军队下关增援。 如此一来,秦军再也抵敌不过,迫不得已,王龁只得又一次率军败退。 他事先已得白起指示,因此在撤军时,有意收拢败兵沿着丹水向北逃窜。赵军见秦军打来打去就知道跑,都有点意兴阑珊——若赵将军这次能够不要鸣金收兵,让我等一路追过去,将这五万敌军全部消灭了,那才过瘾哪。 算他们运气“不好”,这次终于让他们心想事成了。此战,赵括见秦军大举向丹水以北撤退,并未鸣金,反而另派传令官过来,催促赵军将士向北急追,奋勇杀敌。 赵括下令时,身旁曾有人提醒他道:“十日之前,赵将军刚说的,穷寇莫追,怎的这次忘了?” 赵括得意道:“你等从军多时,怎的连地利之事都不懂得?前次,秦军撤退是往南去,那一带早已被秦军攻取,因而担心有诈,不好去追;此次,秦军是往北方撤退,因而可下令急追……” 下属们不解,都目瞪口呆地盯着他,等他说下文。 赵括笑而不语,不再解释。他目送大队赵军远去,心道:今日终可获一大胜了,若先父泉下有知,也必会为往日的偏见而感到羞愧吧。 同一时间,丹水对岸的白起,也在关注着局势,以便将自己早已备下的几大杀招及时使出。与得意洋洋的赵括不同的是,他的双手,已因为紧张而渗出了细汗。当他得知十数万赵军已脱离东壁垒前沿,向北方急追而去时,立即颁下了第一道命令。 “十万援兵,立即向北急行,从丹水上游渡河至对岸,驰援王龁所部!” 王龁所部五万人,且战且走,一路向北撤退。撤了约有十里,隐约看到赵军的长平关已在前方高耸,心下暗叫不好。原来,秦军此次的撤退方向很有问题:若向西撤,可撤回空仓岭之上的西壁垒防线;向南撤,则可入河内之地;唯有向北撤,却是撤不得的,因为这样一来,就等于是自投罗网了。 为方便读者理解,还是用简单的图形说话。当时的秦、赵战场,有山有水,煞是风景绝佳。其中,又以丹水、百里石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