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_白起传 第六十七回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白起传 第六十七回 (第4/4页)

城最为关键,细看这两处地方,大体是个“|\”形。那一竖,代表丹水,西侧,是秦军大营;东侧,则是赵军大营——也就是东、西两大壁垒。这座壁垒在图形上看不出来,因此笔者在此先解释一下。

    从丹水河再往东北去,就有沿着“西北方向—东南方向”,韩国人早年修筑的一条百里石长城,即上文中的“\”形。这根斜线,代表的便是这条修筑在赵军身后的漫长防线。先前说过,在该斜线中央位置,有赵军分兵把守的故关;而在斜线的最上方位置,正是长平关,此时也有数万赵军把守。

    因而,王龁率军向北撤退的途中,越往北去,战场越是狭窄,左有丹水,右有石长城,前方又是长平关,身后还有十多万赵军苦苦追赶,渐渐陷入绝境。

    这也正是赵括不怕秦军事先设伏,放心派出大军紧追王龁的根本原因——这一带,堪称是赵军防线的最紧固之处,秦军若事先有伏,赵军绝不会侦查不到。

    这一状况,王龁事先也清楚,但他知道,白起既下达此命令,必安排有后招。不过,在他真的被赵军给逼到此地后,才愈发了解了此举的危险性。事已至此,秦军绝不可再退,否则就真的要被赵军赶至长平关下,全军覆没了。于是,他下令五万部下一齐努力回身,再与赵军追兵交战。

    忽闻身后呐喊声大起,又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来到。王龁起初只道是长平关上的赵军也加入战场,大吃一惊,转身看时,却是白起派出的秦军后援,足足有十万人。这支援军之所以姗姗来迟,是因为他们并未杀向十几万赵军的身后,与王龁所部前后夹击;而是从丹水河上游绕了一个大圈——也就是途径长平关阵地前沿,以迂回的方式赶过来的,这样,他们便可和王龁所部顺利会师。

    这支援军的主将,在见过王龁之后,带来了白起的命令:“上将军说了,我等可于此地修筑营垒,用作抵挡赵军之用!”

    “什么,竟要我等在长平关前再筑起一座营垒!”王龁吃惊过后,随即下令十余万秦军依计而行。

    是的,这就是白起针对“长平大决战”,精心准备的第一招:于险地大筑营垒,在长平关前锲下一颗大钉子,一下子将十多万秦军都扔入了赵军的包围圈内。

    赵括那边,此时仍在等着捷报,结果见十几万赵军去了那么久,竟然还没和区区五万秦军分出胜负,心想这事倒有些古怪,便派人前往查探。探子跑去一看,大惊,慌忙返回营地向主将报告:“将军,有十万秦军突然出现,现已和王龁等人并作一部,正在长平关下修筑营垒。当地地势狭窄,我军将士已被王龁牢牢挡住,冲突不入。”

    小探子不明战法,因而吃惊;这消息给赵括听了,却惹得他哈哈大笑。他与众偏将分析道:“秦军既知主帅被围,不得不倾巢出动来救。他这么一救,却是正好堕入本将军计中了。”

    下属异口同声道:“为何?”

    “先前,王龁率军向北逃去,我军则是由南向北一路急追。秦军若要救他,须得从丹水下游渡河,与王龁所部南北夹击我军,方是上策。可是他们却慌不择路,竟然从丹水上游渡河,齐齐地挤入了王龁军中,岂非让我军越围越多了?妙极,妙极!本以为此战,只能诛灭他五万秦军,如今局势有变,已能拿下秦军十多万人。此战一胜,秦军必大伤元气,非但长平可得,整个上党也势必落入我赵国之手。”

    众人一想,这倒是真的。忙又问道:“那么将军,我等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才好?”

    “传令众将士,速速随我出战,不惜一切代价,务必要困住秦军主帅王龁!”

    赵括集齐三十余万赵军之后,亲率他们驰出营地,全面出击。至于东壁垒防线,他转交由韩军将领冯亭(昔日,冯亭战败之后,率韩军残卒向北急退,投奔了当时的赵军主将廉颇)等人镇守。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如今驻扎在长平关前的秦军士兵有十余万人,因而,赵军若想强吃这支部队,需要五倍于他。赵括算算己方的兵力:先前已出去十多万,这时自己又领兵三十多万前去增援——不说五倍于秦军,也至少四倍于秦军了,可攻!

    为防止王龁在混战中走脱,赵括大军一出,又立即兵分二路。一路向北而去,增援之前的那支部队,另一路则向西直驱,渡过丹水,顺着秦军援兵的行进路线,向长平关方向赶去,务必要将被围的秦军退路彻底堵死!

    这一下子,赵军已有四十多万人投入了战局,可不是闹着玩的!很快,王龁便陷入了赵军的层层封锁,再难脱身了:向北看,有长平关;向东看,有百里石长城和东壁垒;往西看,丹水以西已被赵军占领;往南看,则更是糟糕,近三十万赵军,已密密麻麻地塞满了丹水东岸,连绵十数里而不绝。

    形势固然严峻,但王龁此时心中倒不慌张了:上将军让我等修筑营垒,必仍有后招,先拖那赵括几日再说。

    数日后,随着秦军营垒逐渐修筑成型,形势一步步的好转了起来。王龁见状,更加宽心了,只等白起亲率大军前来救援。

    但又过了数日,白起却音讯全无,始终不见来救——按理来说,此刻秦军营垒既成,应当是赵军身后喊杀声大起,数十万秦军突然杀出,与王龁等人里应外合,全歼赵军主力才对……

    但是,没有。除了依然深陷在赵军主力的包围圈中,不得脱身的事实之外,秦军的境况,和之前分毫不差。。

    久而久之,王龁终于惊慌起来:这该死的白起若再是不来,我等十余万人得尽数死于此地矣!

    要知道,无论是哪一场战争,哪两国军队交战,历来各国但凡出动大军,必有辎重部队跟在其身后,以确保粮草、箭矢、军需等事宜。而此次,由于王龁等人的作用只是个诱饵,后续的援军也是匆匆赶到,用作修筑营垒之用,十几万秦军一律只携带数日的口粮,到这时,早已吃尽。

    幸好,十几万人之中,有部分人是骑兵,因此有一些战马,还算能应付一时。但长此被围下去,战马宰杀尽了之后,又当如何?

    王龁急,但将其牢牢包围着的赵括却不急;当然,仍悄悄隐藏在秦军西壁垒之中的白起,不用厮杀,不用挨饿,最是不急。

    这些日子,白起一直在暗中关注着战局。他不是见死不救,而是在掐算日程,日程不到,不好轻易用兵。

    若期间赵括突然下令撤军,解除对王龁的包围,那也无奈何了,白起只好显出真身,尽遣主力杀下关去,尽量多歼灭一些赵军;若期间赵括不撤军,不肯解除对王龁的包围,那么,白起的“天罗地网”之计便可成功,从而实现他预想中的宏大战略,一锤定音。

    遗憾的是,赵括对白起的战略构思尚一无所知,他仍在恪守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战术。对他而言,这么好的机会,再不趁机攻杀敌军主将,那么他十几年的兵法算是白学了。

    王龁、赵括、白起三方,就这么耗着。终于有一日,白起掐指一算,日程已至。

    于是他下达了第二道命令:“五千骑兵,出战!”

    随着白起一声令下,五千骑兵突然从赵括身后杀出,将四十多万赵军反包围住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