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三章 大同开封对策 组建装甲兵 (第3/3页)
很熟悉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一个农用机械研究所。让他们专门研制农用机械。比如农用收割机、农用旋耕机、农用播种机等等农业生产需要的机械。我看那个玉米脱粒机就要先搞出来。现在农民家里收点玉米,弄的全家上阵搓玉米,太费劲儿。弄一个机器脱粒得了。” “好!我先让他们搞一个玉米脱粒机。”李云鹤说:“这东西应该不难。弄出来确实能顶大事儿。” “这农用机械要是研究起来还真的是无穷无尽。”卢炳义说,“我赞同张总的意见。” “我看我们明年,窑岗学院再招生的时候,也招一个农用机械的班儿。他们毕业以后就专门儿研究农用机械。”张知木说,“我们也可以鼓励大家搞发明创造。如果谁的发明被我们采用了,我们要重奖他们。” 卢炳义说:“张总,这个建议好。只要不是他的职务发明,我们都要给他们奖励。” “我看,我们还要从法律上实行专利保护。谁的发明,谁受益。这样可以鼓励全社会都来搞发明。”张知木说,“我们以后要成立一个专利委员会。不论谁的发明,都可以报名登记。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法律上保护他们的发明不受侵犯。如果想使用别人的专利可以和专利持有人协商,花银子购买使用权。这样下去以后,大家就会有专利意识。都会动脑筋想发明的事儿。我们的社会就会不断的出现更多的新东西。” 李云鹤说:“事儿是好事儿,可是难度不小。那些专利,谁来评是真是假的呢?” “这事儿也要慢慢来,以后我们要成立专利局。专利局要根据不同情况,请不同的技术人员参加评定。还有完善的评价制度和保护制度。”张知木说。 这时,陈玉峰、欧阳鹤和李威研究完也过来了。 陈玉峰说:“我让李威先组建一只连级规模炮车军队。一辆炮车算一个班儿,三辆炮车算一个排,三个排算一个连。加上连长一辆炮车、副连长一辆炮车、指导员一辆炮车。这样一个连就是十二辆炮车。先摸索一些经验,以后再扩编。” 别人没说话,李云鹤先说了,“太少了吧!我们年底前,顺利的话,就能生产出来三十辆炮车,你们还是直接建一个炮车营吧!” “呵呵!我同意李云鹤的意见。”张知木说,“我看就直接组建一个装甲兵营。一个营一般三个连,同样加营长、副营长、教导员和副教导员四辆,外加营属一个排,共四十三辆炮车。营还要有一个机步连。这个机步连,配上汽车和动力车进行机动。” “嗯!小兔崽子,一下子能弄出来这么多车。这样当然好了。不过这样的军队一出去,下也吓死敌人了。呵呵!”陈玉峰说完,也难得的露出了笑容。 “明年陆文臣他们技校招的那些拖拉机驾驶和维修专业的学生就要毕业了。那时候给李威他们配一些懂技术会驾驶也能维修的学员。那时候李威的人马就整齐了。”张知木说。 “嗨!到时候李威更牛了。今年你们牵引火炮的车也能配上。那时候,你们到哪去都会惊天动地的。”李云鹤说,“可能还没打仗就把敌人吓跑了。” “哈哈!”在场的人都大笑了起来。李云鹤说的不完全是夸张的笑话。因为窑岗人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往往兵锋所至,敌人就望风而逃。现在这样威武的装甲兵,根本遇不到对付他们的对手。 中午大家在射击场简单的吃了点饭。 饭桌上,卢炳义说:“张总,那个宋应星马上要到窑岗来,可是我马上要和李威到西安去,不能等他了,你就接待一下他吧。” “欧!宋应星啥时候到?”张知木心里一喜。 “唉!这个人呐,我们忙的把他忘了。”卢炳义说,“李自成横扫中原,他一个亳州知府能有何奈何。他携家人逃到扬州,几十口人,手头不宽裕,过的很拮据,也没好意思找我们。后来是李茂从别人口中得知了这个情况,给了他一些接济。李公子马上和我联系,让我和宋应星联系劝他到窑岗来。这个人其实早就想来,但是碍于上次拒绝了我们,现在不好意思。我给他去了几封电报,以你的名义请他。昨天晚上,我接到他的回电,说马上携家人就过来。李公子已经为他安排了船票。这次他来了,还要请张总好好和他谈谈。” “你放心吧!宋应星的知识面虽然非常全面,他到了窑岗也要花很多时间来学习新东西。不过,他到了新环境,接触到新知识,也会刺激出来创造性。我们也可以用他的名气,搞搞教学方面的事儿。”张知木说。 “是啊!我们窑岗的教育也需要一个名声显赫的人来领衔。他不一定马上就能做啥具体的事儿,先给他挂一个虚职,让他熟悉情况,也有时间学习新东西。”卢炳义说。 “你怎么要和李威一起去西安?”张知木问。 “刘云他们修秦直道的大批人马都回撤到了陕西。我们陕西的调水工程一直没开始。我们有一个小组在哪里设计第一级水库。我想赶过去,看看有哪些工程能可以先做着。不能让几十万人都去修陕西的铁路。”卢炳义说,“滹沱河那边的比较大的爆破已经搞完了。李威要跟我过去看看调水工程,那里可能有几处要进行大规模的爆破。再说了刘云他们修陈仓古道使用了很多**,效果不是很理想。也让李威他们过去给他们指导一下。我还想看看,陈仓古道通行没问题的话。我们把大队人马调到秦岭南边,调水工程就从两边同时开干。” “卢先生!你大概估计一下,这个调水工程十年能不能干完?”张知木问。 “这个工程是太大了,恐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顺利的话,用不了。主体工程完了,辅助的工程在干十年也不怕。”卢炳义说,“我唯一希望的就是能活到完工的那一天!” “看你说的,卢先生我们必须一起为完工剪彩。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张知木有些激动。他不希望自己的战友,没看到胜利的成果就离去。不过十年时间,对一个老人来说是长了一点儿。 ------------- 富士山喷发,日本大地震。--《南宋记忆》进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