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关于先生的一则感言人生知己 (第3/3页)
的思想文化在这两千年里再没出现过当年秦朝时百家争鸣的情景。 我看看时间,过了一个多小时了,我觉得差不多该走了。 于是,我问道:“先生,我最后想问您一个问题。有国家的存在,就有不同的文化和冲突,无论怎么融合、共和,在野心家的推动下,最终也是要走向战争这一条路的。而既然国家的存在就会有战争、就会被毁灭,那么您说,国家又是为何而存在?” 先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为了统治者的利益。” 他徐徐说道:“远古之初,这世间本没有国。而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开始鼓吹鬼神,然后,这个世界有了国家。” “而国家存在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形成最难摧毁的等级制度。上层不断剥削下层,形成金字塔状的利益链条,然后再用荣誉、爱国、忠义等好词好句对其加以修饰,让的人们甘心被剥削,甘心成为这链条中的一环。” “而战争,不过只是统治者们为了达到他们各自的利益所进行的一场博弈而已。如果你对这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我可以推荐你一本书,叫做《论国家起源》,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著,细细研读,你应该会有不小的收获。” 我没想到先生居然说的如此直白,想来如果我刚开始就问这个问题的话,先生怕是会跟我长篇大论讲一大堆的书面语吧。 我为先生此刻的“坦诚”有些激动,更因为与先生见解相同而有些激动,于是,又是一番长谈。 我们聊了许多,从秦始皇讲到了商纣,又讲到了隋炀帝,李世明,赵匡胤,朱元璋……然后又扯到了华夏的文学史,世界的哲学发展史…… 同时我们也讲到了许多的文学典籍,比如《封建君主专治社会的本质》、《论国家起源》、《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以及有关一些客观性哲学辩论的偏门文学作品(先生对于哲学也是造诣颇深)。 而随着与先生的深谈,我也是为先生的渊博的学识所折服,我所知晓的,先生几乎都已了然,讲了半天,却是发现自己所掌握的那些知识几乎没有先生不知道的。 而先生与我这一聊,也是来了兴致,跟我讲了许多他在历史这一门学问上的见解,与许多比较偏门的历史隐秘。 我一听才发现,原来先生也是始皇迷,他跟我说,他年轻时候就是因为崇拜秦始皇才开始钻研历史的。他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他也像我这般,偶尔将那些“书本历史”给颠覆,为学生们讲一些“实际情况”,但是时间一长,他也就再没这种心思了。 (这想必大家都懂,在社会压力下,尤其还是做老师这一行的,有些东西说的太深入那就是邪教思想了,是要被拉进去教育的。而且随着先生的年龄的增长,他对于这些也是看得越来越淡,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再像年轻时那样讲课了。) 先生还与我聊及了他这二三十年来钻研历史这门学问的心得,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读不透”。 他笑着对我说:“我参加工作二十多年,钻研这门学问也有二十多年,却是始终未能将其钻研透。” “我时常在想,想象这个偌大的宇宙中是否还存在着一颗与地球类似的星球。” “他们的历史与文明是如何沉淀下来的?他们的文明与地球的文明相碰撞又会诞生怎样的历史?而后人又会怎样将其记录?地球上人类的出现会不会就是因为与其类似情况?生命的起源、历史的起点与终点究竟又在哪里?” 我也笑了笑,说道:“历史永远是后人写前人,我们永远处于一团迷雾之中,很难真正看到其本来面目,越是久远越是如此,有时候,就是以那些古籍文献加以对照,你都有可能被蒙蔽双眼,毕竟,古籍文献也不一定就是真的。” 先生赞同地对我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历史永远是后代的人写前代的史。每一个文明古迹的发掘,都可能会引起一场文学、哲学、乃至史书的改写。” “我告诉你一个隐秘,这是不关注历史的人所不知晓的。就在512汶川地震之后,在汶川,被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陵墓,一个不亚于三星堆的陵墓,至今没有被公开。你想想,如果这个文明古迹被公开,那么又该有多少的史书需要改写?” “而真实的历史,究竟是越改越符合实际还是越改越偏离轨道?而我们又该如何得知?” 我陷入了沉思,却并没有询问先生如何得知这消息的,先生不是那种无的放矢之人,肯定是有确实的消息才可能这样跟我说。 后来,我又与先生闲聊了一会儿才是终于离开了。我们一共聊了大概三个小时,我受益匪浅,我这个时候也明白了究竟什么才是史学的大家,的确不是我这种半吊子可以比拟的啊! 同时,我也为遇到先生这样的一个人而庆幸。学问不分年龄,观点与关对错。与先生见解相仿让我欣喜莫名,我平时闷在心里不能说或者不想说的,能与先生一起探讨,一起闲聊,竟是生出几分“相见恨晚”的情怀。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知己吧,虽然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学问的钻研程度不同,但志趣相投,能够把酒言欢,能畅聊无所忌,实在是难得。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平凡的人,他们不显山不露水,就像先生一般,看不出丝毫的出奇之处。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懂,相反,他们懂得很多,只是他们不想说或者不能说,所以带给你一种他们很平庸的感觉。 人生的意义在于学与成长,前人们的告诫指点会让我们少走许多的弯路,所以,我们应该保持谦卑之心,对周围那些老一辈的人多留一丝的敬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