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三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的举措 (第2/3页)
要职能有四:⒈摊派徭役;⒉征收田赋;⒊查证本乡被告案情;⒋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 乡下设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 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jianian,一人犯罪,邻里连坐。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 3、秦夺九鼎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一直受许多国家保护,由九州上贡的铜所制。夏、商、周时奉为国宝,拥有九鼎者就为天子。 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赵国邯郸的秦军,继续向韩、赵发动攻势。 值此之际,东方各国又发动联合抗秦。在韩、赵等国的影响与胁迫下,西周公也卷入这次活动。联军打着周王的旗号,合纵抗秦,昭王大怒,秦国早就想在地图上抹去西周,尽快扫除统一天下的一个障碍。西周参与反秦,正好给秦国出兵以口实。 公元前256年,秦军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秦王将周赧王贬爵为君,西周公为家臣,封于梁城(陕西省韩城县南)。 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国除,置九鼎于咸阳(据说途中一鼎落于泗水,所以秦国只得到8鼎,但习惯上仍称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纪年。 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然而东周尚存,周朝尚未彻底灭亡。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与五国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执东周君而归,尽收巩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彻底灭亡。 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暨寿永昌”秦始皇灭六国,诚然,秦始皇灭六国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功绩,而是秦国上下七代国君(含秦始皇)共同的功绩,并且他们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如秦昭襄王:削弱赵国等诸侯国的势力……但秦始皇的功绩最大(没秦始皇这些都是狗屁,参考战国楚国。)。 4、制传国玺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此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气数已尽”。 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终于销声匿迹。 5、逐客令 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 其后,虽然秦王政听从秦国贵族所言(这里可能有点毛病,那时秦皇正直壮年,做事都比较专治独裁,应该不会给贵族他们多说话的权力),下了《逐客书》,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还是重用了尉缭、李斯等人。 秦始皇称帝以前,由晋等东方各国入秦的法家很多。始皇曾经发布著名的“逐客令”,驱逐在秦国的六国士人。前239年因李斯上书劝谏,始皇才停止了这个命令。 6、五德终始说 统一六国后,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方面的学派、人才都纷纷来到秦国服务(这可能就是秦皇下逐客令要清除的对象^O^),可能秦始皇采用了“秦国特色的商鞅变法”,造成秦帝国各种迷信盛行。 其中黄老道家、阴阳家,他们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所谓“五德终始说”,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于是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从齐燕来的儒生方士们把儒家的“封禅”也作了改头换面的修改了一遍,盛传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 社会经济 度同制 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制度和货币制度很不一致。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黄金称上币,以镒(秦制20两为镒)为单位;铜钱称下币,统一为圆形方孔,以半两为单位。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淘汰与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颁布的标准器上再加刻诏书铭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标准器刻上铭文,发到全国。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规定6步(合今230厘米)为尺,240步为一亩。这一亩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变。 改币制 秦货币 秦始皇采取了两种统一货币的主要途径:一是由国家统一铸币,严惩私人铸币,将货币的制造权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是统一通行两种货币,即上币黄金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