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一百二十五拾就飞花回梦昔,烟楼无为暗涌潮 (第3/3页)
追求奢华,各种私望私欲横流,一方若有欲望,坐享其成,不断索求,必有另一方因此受苦,这是人间不变的恒规,亦是世人难以摆脱的束缚。” 李恒简恍然点头,转问李玄卉道:“难道看破红尘,唯有出家才为上策?那么敢问真人,真人这些年修道,可有心得?” 李玄卉叹息道:“玄卉惭愧,自问出家修道二十七载,亦不能超脱参透,终也无法问鼎求仙之道。” 李恒简遂迷惑笑道:“那为何还要执意求道?” 李玄卉如实道:“只为心之所诚!” 李恒简摇头而笑,不以为然,自语道:“百姓敬菩萨神灵,却未必可以得到救赎,摆脱苦难,然而恒简却不知为何还要继续奉供神灵。” 李玄卉脱口道:“只要心之向往,遵循心的指引,但求不悔于世,即是一种安乐自在的活法。”言罢,又道:“恕玄卉直言,照王妃先前所说,王府目前形势,也即是世道轮回,世人俱难以免俗的恒古之象。放荡不羁,沉醉于养尊之中,有朝一日,必生祸端,这就叫有得必有失。为人处世,要懂得取舍,得到这一方面,必然失去另一方面。岐王府辉煌时,所得数州天下,已令无数人羡慕敬仰,如今失去,中原周家朝廷兴起,亦是天命所归。自古以来,王朝更迭,没有哪一个皇权可以长久不衰。王府的兴衰,如今的形势,王妃若想重现昔日辉煌,不妨放手,让小公子自闯天下,自由飞翔,须知鹰只有在天上飞跃,才能展翅翱翔,发挥它的优势,目及之处,所见必会更远。天下之势,唯有看到,亲身体会分析,才会受益,获益方有所成,即所谓言传不如身教。” 李恒简皱紧眉头,忧虑道:“可是天下大乱,若驰骋,必有血溅,所谓‘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我实在不放心我儿泗义就此而去,殊不知,兵器就是杀人之物,岐王府如今可就指望他了,义儿若有何闪失,我无法面对李氏祖宗。” 李玄卉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其意是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取其生道,全生之极者;取死之道,死其定限者;非有必死之数而自趋死地者,三者皆占十分之三。为什么这些人会自趋死地?有些人因其天命而享天年,这是生之徒;有些人因人生的偶然而中道夭折,这是死之徒。生死之徒,无论因必然而享天年,或是因偶然而死于非命,都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而‘人之生,动之于死地’的人,却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致于死地,因为他们的奉养太过度了。” 李玄卉在厅内一面踱步,一面解释道:“乱世当道,为政者,为奉养自己,而致战祸频繁,黎民百姓更要遭受痛苦挣扎,在这人为因果之下,大道隐于逆流,苍生罹难。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置生死度外,要成就太平盛世,个人必要有荣辱得失,不能如已。” 李玄卉遂又道:“老子亦言道:‘治人事天,莫若啬。’这是说治人事天没有终极,要安天下而立国,要寻长久安定的生活,必要乱世平定。要平定天下,必要克服治人事天中的重重困难和风险,以为天下正。世上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没有不能化解的风险,遵道而行,福不向祸转化。而现今天下,争权夺势,祸患不止,譬如赵思绾为己之私,参与争斗,又为己之生与存,以万人百姓为食,此行径背离万民,以致前些年长安城出现人才荒芜,万象不能更迭。失民失心之举,与道法背道而驰,破坏天地规则,自然不能长久。” 李恒简叹道:“哎,真人始终忧心天下黎民苍生,以他们为念,如此,却教小妇人惭愧。不瞒真人,义儿早已有心随师兄柳枫,奔往南唐效命。只是恒简觉得此去山高途远,我思儿情切,他若长途而去,我恐是思念不及,且南唐偏安一隅,近一年来,连吃败仗,损兵之力,难与中原朝廷抗衡……” 李恒简说至此处,不免教天绍青心中一寒,看不出这位王妃表面上温和豁达,万没料她考虑的俱是自家性命安危之事,难免教天绍青心中轻视,不过转过心思,她为了王府兴衰,耗尽心神,倒也怪不得她做这等打算。 虽然李恒简分析颇有见地,但天绍青决不能同意,当下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言下是说大道永远是顺任自然,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理想的君主,只要恪守‘道’的原则,天下必将自定。那么也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但是纵观如今天下,群雄逐鹿,贪欲私念尽起,但凡收势,都想问鼎天下,从占得一席之地开始,至成就帝王不世的霸业,天下不定,平民难以安枕。” 她这番话是为柳枫复唐正名,全是适才听了王妃李恒简对于南唐的贬低之词,有了想法,这位王妃分明有投靠中原朝廷之意。 果然,这番话落,李恒简唤来李泗义,道:“依娘看来,还是中原大周于我们岐王府比较有利,南唐地域,一来太过受限,柳枫虽有不世之才,但一人之力,岂可与上天抗衡?” 李泗义急道:“**!” 天绍青心中不服,说道:“人定胜天!” “人定胜天?”岐王妃听罢,呵呵一笑,不屑一顾,不住地摇头,只觉得这太过异想天开,过于冒险,且不切实际。 李泗义听到现在,终于明了**李恒简的忧虑,连忙问道:“**是否忧虑岐王府一旦起事,大周会察觉,发兵过来?”忽然明白似地道:“**不必忧虑此事,孩儿自会与枫大哥安排好一切!” 李恒简未回话,李泗义又按住李恒简手臂,诚心保证道:“枫大哥牺牲自己,成全天下百姓,为李唐谋福祉,与我们岐王府祖辈所遵循的道路,正是一致的呀,况枫大哥乃庄宗后人,得其庇佑,必有所成,**需要有信心。” 李恒简定睛注视李泗义,道:“‘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老子都曾言过,治理天下,强制的办法不可行。据外间盛传,柳枫岂非一直在行强制之策?凡事若服顺于他,必相安无事,若与他反道而行,他岂非是以杀止杀?娘看他是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万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加以强力统治,否则用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现在中原一带百姓称赞叫好的,岂不是唯有大周皇帝?可见民心已有了选择。义儿,你须知强力把持天下,就一定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从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故而不会被抛弃。” (注:王妃与李玄卉对话,引用道德经及译文,译文很多,故根据文中意思,摘取所需。) 李泗义无奈,只得垂首道:“孩儿尊**命!” 天绍青亦感无奈,扭头便走出了岐王府。 于是,这场无疾谈话,最终不欢而散。 李玄卉没有多说什么,陪伴了天绍青几天,便返回玉华山。 天绍青一连在岐王府呆了十天半月,无论是天倚剑、或是柳枫,俱无半点影踪。 一天,李泗义着人带来消息,柳枫已经单身匹马,赶回金陵。 天绍青心中惊讶,料得必有事发生,于是寻来一匹马,踏上去金陵的道路。 由于她连日耽搁,待赶到金陵,已是一个月以后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