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五一章 意 (第2/2页)
廷决定对北上用兵后,停止了招募退役军卒。 甚至粮食供应方面,也做得还好。 野心,也得有相符的能力。 虽然老二有不臣的行为,甚至到了不可饶恕的地步,赵曦最终还是放了一马。 因为,老二的才华还是有的。格局也在线,只不过是根据大宋的发展需求,赵曦选择了太子,在心里还是认可老二能力的。 至于这个四子……从开始赵曦就没看上眼。 …… “官家,如今西北已经出兵。聪沙洲、瓜州等地,番骑队、辅助番骑,乃至在当地招募的仆从军近十五万,已经向东,向北开拔。” “而西州回鹘现在也对北辽用兵了,不仅仅是掠夺牛羊牧民,甚至还逐步深入北辽境内。如何对待西州回鹘?” 不考虑官家对四皇子的看法,单从高永昌和西州回鹘趁火打劫的行为来看,是类似的。 本来按照官家的大原则,王安石已经考虑好了策略。 但是,今天官家对四皇子这边,以及粮食和军备攻略的说法,又让他有些捉不准了。 “西州回鹘?倒是想的挺好!西北出兵,凡遇到西州回鹘者,一律歼灭!” “西州回鹘与高永昌不同,高永昌的所谓渤海国,虽然也算得上势力,但那是空中楼阁,他的地盘是建立在北辽苏州的基础上。” “高永昌没有原本的基础,这一次的趁火打劫,成不了事。可西州回鹘不同,本身他们就是一个类似王朝的势力。” “西州回鹘现在出兵,本质上是扩张,是在利用我大宋牵制了北辽的重兵基础上,完成他们的扩张。这类事情,朝廷必须严厉打击!” 高永昌的渤海国和西州回鹘是两回事。 “并且,西州回鹘在出兵之前,并没有跟我大宋沟通,也就是说,他们认为现在占领的土地,是他们自己努力得来的。” “一旦这边战事分出胜负,很显然,西州回鹘不会准备归还北辽,更没考虑跟大宋分利益。” “大宋没有为他们做嫁衣的义务,同时,也需要告诉他们,谁才是这一次大战的主导者!” 对于西州回鹘的做法,赵曦是厌恶的,甚至比高永昌叛乱还厌恶。 高永昌是渤海国后裔,这时候复国,从某些意义上说,这算是卧薪尝胆。 西州回鹘算什么?他们本来是北辽的藩属国。在宗主国大战时,不出兵增援也就算了,居然背后捅刀子? 当然,很多问题都存在辩证的关系,就看怎么看了。 高永昌和西州回鹘的做法,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是因为势力和实力不同,赵曦也就有了不同的对待态度。 若高永昌是女真,或者是已经打下辽东,并作为地盘发展的话,赵曦不会把高永昌看做什么卧薪尝胆,而是觉得贪婪。 大体上就这些了。 其实,对于大宋的前线,现在没什么了讨论的大事,若不是说起粮食攻略,甚至连高永昌和西州回鹘都不会去讨论。 这时候大宋的重点是燕云,先把燕云拿下,大宋有的是时间考虑这些。 不过,若是捎带做一些事,还是可以的。 现在,就等着北辽的反应了,能不能大规模歼灭北辽的有生力量,就看北辽会不会按照官家判断的那样应对了。 …… 又过了几日。 “官家,北辽又遣使来了……” 又遣使来了?北辽这时候遣使是什么意思?战都打到这份上了,难不成还有其他想法? “意图呢?可有说过?” “没有。扬言要见官家。” 见?还是不见? 赵曦觉得真没有见的必要了。 到了这地步,燕云,甚至连北辽,应该差不多已经成定局了,实在没什么斡旋的必要。 “诸位以为如何?” 以为如何?没以为,所有的人都没什么以为。 怎么说呢,现在的战况,是个人就都能看清楚,大宋真的没必要再跟北辽苟且了。 大军每日都在向北推进,继续执行着稳步推进的战略,只需要等契机出现,便能完成既定战略目的……歼灭北辽的有生力量。 这时候跟北辽谈什么?燕云?已经基本确定要拿下了。 告诉北辽我们的目的是越过燕山,直指草原吗?让北辽束手投降?若北辽能答应,就不会还征战不断了。 “见不见吧…~官家若觉得没有接见的必要,老臣着人打发走即可。” 见没人回话,王安石也大概明白诸位的意思了。 就是官家,大概也不见什么使臣。 “等等……” 王安石真的就准备随便让一个官吏把使臣打发走了。赵曦却制止了。 “既然北辽派出了使臣,朕就见一下。看看什么意图,也好做应对。” “战场上的谈判,或许能听到很多信息。朕还是见一下。” 这时候北辽派使臣,真的有些诡异。 从朝廷大军的数量,规模,以及自己亲征等各方面看,大宋的野心已经是很明显的了,不可能止步于燕云。 这时候北辽派使臣来斡旋…… “宋国皇帝陛下,大辽陛下遣外臣觐见宋国皇帝陛下,委托外臣带诚意来的。” “事已至此,我大辽皇帝本着两国友好的目的,准备将燕云剩下的十二州,全数归还宋国。” “我大辽自宋国答应之日,全军撤回到燕山以北,并重新与宋国厘定边界,择吉日签订新的契约。” 不惊讶,没人惊讶。在接见使臣之前,对于北辽这时候谈判的底线,大家已经讨论过了。 现在双方的优劣,注定了北辽会妥协。 而宋辽两国的焦点就是燕云,这时候北辽能拿出让大宋收兵的筹码,也只有燕云。 “燕云十二州还不够。既然北辽有诚意,我大宋也说说我们的诚意。” “燕山西北三百里,同时,辽东一带也归我大宋。可否?” 这也是商量好,用来试探北辽底线的。 “辽东一带可以谈,燕山西北三百里……那将包括我契丹族的祖地,不可能!” 使臣带着问题走了。 不过,在大宋的前线宫帐里,倒是有些不平静了。 “朕以为,北辽要破釜沉舟的大决战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