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七章 卧龙与温侯的丘山之旅 (第1/2页)
历朝历代,对于读书人都是有特殊的待遇的。 当朝的皇帝不管是贤明还是昏庸,基本上都知道,想要国家富强,读书人那是越多越好。 当然,前提是那种读圣贤书,心中只有忠君报国的读书人。 炎朝开国以来,开科取士,各州县的私塾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等到了德贤皇后当政,更是大力支持炎朝的教育改制。 德贤皇后甚至还在长安创建了一所女子书院。 她亲自担任女子书院的院长,长安城内不少达官贵人家里的千金小姐都以能在这所女子书院之中读书为荣。 这所女子书院不仅招收贵族千金,每年的招生名额之中还有三分之一是对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开放的。 当然,打从这所书院开创以来,就受到了朝野和仕林之中的排斥。 只是碍于德贤皇后势力太大,胆敢在明面上反对的,全都没有好下场。 因此这所女子书院越办越红火。 德贤皇后甚至还想让书院里的学子参加科考。 在含元殿里撞死了几个白胡子老头之后,方才让德贤皇后打消了这个念头。 当时朝廷里的大臣和仕林中德高望重的人,不敢明面上反抗德贤皇后,只能采取曲线救国的法子。 你不是要推行女子书院么? 我们斗不过你,难道在盖书院上还比不过你么? 因为为了和女子书院争夺教育资金,整个炎朝各州县疯了一般兴建大型私塾和书院。 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就是在那个时候创建的。 时光荏苒,随着德贤皇后的驾崩,当初她创建的所有女子书院全都被后来执政者关闭。 再加上国库空虚,没有那么多钱财维持各州县的私塾和书院。 在那场大浪潮之中建立起来的书院,大部分也都关闭了。 就连四大书院也是一减再减,到了现在,虽然四大书院的名气已经响彻整个炎朝。 但现在的四大书院完全不能和当年德贤皇后当政的时候相比。 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从占地规模,再到学子的数量和对朝堂的影响力,连当年的四大书院十分之一都比不上。 而与四大书院同时期创办,一直默默无闻的丘山书院,反倒是发展的越来越好。 虽然比不上当年的四大书院,但隐隐有成为天下第一书院的趋势。 只是因为丘山书院一贯低调,加之又在南楚的深山老林之中。 中原的学子们纵然想去瞻仰一番丘山书院的威名,碍于路途遥远,如今世道又不太平。 因此很多读书人只是听说过丘山书院很厉害,可这书院到底哪里厉害,他们却不清楚了。 不过凡事都有万一,读书人里聪明的多,书呆子也多。 就有那些不怕死头铁的主,非得来丘山书院里瞧一瞧看一看。 这帮人中能顺利走到南楚的,十人之中不到一半。 不是走着走着迷路了,就是在路途之中被绿林劫匪给抢了。 性子倔的,高声斥责强盗们,被绿林劫匪给杀了。 性子软弱的,只能任由强盗抢走了盘缠,自己变成乞丐,沿途讨饭回家。 这中间幸运点的,被当地的富户看中,当了上门女婿。 不幸的就真成了乞丐,还没回到家,就因饥饿或者疾病,又或者天生没有讨饭的命,死在异乡。 毕竟乞丐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若是活不下去,当了乞丐就能有条生路。 炎朝这些年来各种灾荒轮番上阵,那么多的灾民也不至于死伤惨重。 因此,有了这些头铁不怕死的读书人来丘山的各种经历,让原本就十分神秘的丘山书院更是蒙上了一层高不可攀的面纱。 那些侥幸回到家中的读书人,为了面子,更是把去往丘山求学的经历说的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要艰难。 因此丘山书院就这样慢慢的成为了炎朝一处十分诡异的存在。 天下闻名,却又很少人知晓。 而现实情况则和传闻之中并不一样。 丘山学院的学子很多,每年里前往丘山求学的人络绎不绝。 只是学院有规定,院里只保持五百人的名额。 每三个月有一个考试,考试不合格的直接劝退。 空出来的名额,则让后来者补上。 因此每隔三个月,丘山书院的山脚下镇子中就会迎来一波求学的学子。 虽然丘山学院的院规是有教无类,只要是想读书的,不管是哪里人,都可以来书院求学。 之前还有过山蛮人不远万里前来求学的例子。 只是政策是好的,但丘山地处南楚境内,镇南公府每年给丘山书院捐赠大量的钱财。 又把丘山周围的农田全都划到了丘山书院的名下。 历代镇南公都有私心,不想让非南楚的学子前来求学。 巴不得丘山书院内全都是她南楚的子弟。 只是碍于丘山书院院长的面上,历届镇南公也不好做的太过。 能做的基本上就是在去往丘山学院的必经之路上多设一些关卡。 查一查来往的行人,只要一听口音不是南楚的读书人,就会各种为难。 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一些读书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进了南楚的境内,结果却被当兵的拦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