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七章 卧龙与温侯的丘山之旅 (第2/2页)
说什么也不放行。 无奈之下,只能调头回去。 一些二十四k纯铁做的读书人则越挫越勇,就算是死也得死在丘山书院门口。 倒是让不少人闯了进来。 对于这种情况,历代的镇南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杀人不过头点地,自己也不能把事情做的太绝。 但凡能够熬过来关卡的读书人,镇南公府也就不再为难了。 可到了楚秋九当了镇南公之后,情况就变了。 在楚秋九的眼中,能够经历这些挫折,还要来丘山书院求学的读书人,这种人才是有着大毅力的主。 一旦让这种人学成下山,早晚会成为她的绊脚石。 因此她一上位,不仅加强了各处关卡的盘查力度,还暗中派人假扮山贼强盗,在南楚的边境上劫杀专门前来求学的读书人。 双管齐下,效果超群。 原本每年能有一二百个外地读书人来到丘山,最近几年数量急剧下降。 最近一年里,能够进入丘山学院的读书人不到五十不说,还都是被楚秋九的人筛选过的。 不是呆头呆脑,一看就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就是资质鲁钝,就算学一辈子也学不出什么成就来的笨人。 如今南楚军去了趟长安,伤到了太子,被朝廷定为叛军。 楚秋九更有理由封锁边境,隐瞒身份躲在边境劫杀读书人的亲卫们全都撕去伪装,直接封锁住了进入南楚的入口。 只要是前来求学的读书人,不管聪明还是蠢笨,全都以细作论处,捉住之后就地格杀。 以至于这三个月来,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读书人进入丘山。 那些跋山涉水赶来的书生,眼瞅着就要到南楚了,却不能再前进。 退回去吧,心有不甘。 毕竟一方面身上的盘缠不多了,另一方面,敢走那么远的路前来求学的书生性子多半都很倔。 你越是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非得干。 以至于所有的学子全都聚集在了靠近南楚的一个小镇里,整日里琢磨该如何突破防线进入丘山。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没有了最开始要来丘山求学的心思。 取而代之的则是老子非要进丘山不可的心情。 随着书生越来越多,小镇里的商贩们可是乐开了花。 能够支撑千里之行的书生,基本上都是富贵人家的子弟,最不济的家里也有俩钱。 身上的盘缠虽然不多了,但小镇的消费水平也低。 降低一下生活水准,住他个一年半载还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时间一长,小镇里的书生越来越多。 读书人多了,连带着各种诗会也慢慢的多了起来。 甚至不少人发现,这种同行之间的交往,反倒是十分有意思。 最起码比自己在家里埋头苦读强的多。 这些读书人慢慢的熟悉起来,就有好事的主动提议。 既然大家伙铁了心要去丘山,在这里和南楚干耗。 不如咱们就商议出来一套规矩来。 反正以后到了丘山,大家伙都是同窗,咱们不如先按照学院的规矩来预习。 此言一出,得到了广大书生的拥护。 因此一帮人兴致勃勃的组成了同窗会,推选出了几个德高望重的书生来当做同窗会的会长。 会长又制定了各种章程。 比如说早晨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读书。 什么时候大家互相交流心得,开一开诗会。 甚至连每日里谁去接引新来的人,都安排的十分详细。 这群书生年纪都不大,再加上都读过书,又行了千里路,个个都心高气傲不服人。 讨论讨论着诗词,慢慢的就变成了讨论国家大事。 结果就一发不可收拾。 一帮人你一言我一语,太子新政如何如何不行,摄政王最近发布的政策又如何的垃圾。 朝廷之内的jianian党们又是如何败坏朝纲。 镇南公伤了太子就是意图谋反,我若是朝廷应该怎么这么发兵征讨。 这边说征讨南楚,那边就有抬杠说,我若是镇南公该如何抵御,绝不会让朝廷讨到好处。 从此早晨也不读书了,每日里起来之后,就是聚在一起说这些。 可边陲小镇,消息闭塞,也没有报纸。 他们讨论来讨论去,也就说些陈年旧闻。 说的多了,也十分无趣。 好在每日里还有新人前来,现在的炎朝读书人都以看报为荣。 不管去哪,都会带着一份最新的报纸。 因此这些新人带来的报纸就成了他们的谈资。 每天早上一醒来,就有人专门到镇门口等候。 这一日,专门在镇口等候的人等了半天,也没有等到新人来,只能扭头回到茶楼里,和茶楼里的同行们讨论国家大事。 正说到东宫什么时候发兵征讨南楚的时候,茶馆外走进两个人来。 这俩人一个二十七八岁上下,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一副出尘之气。 另外一个年纪则不大,十**上下,与同伴身高无差,器宇轩昂,威风凛凛,一双虎目宛如藏雷隐电,视线所到之处,无人敢与之对视。 正是诸葛亮和吕布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