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回 会面一 (第1/2页)
秦泰出于礼貌,更是为了对司马英有一定地震慑作用,所以才叫小灵子“投帖”给司马英的。古代的时候,“投帖”是很讲究的事情,只有官员和富贵人家的读书人之间才流行。“投帖”人先要准备好一批“名帖”,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个人“名片”。但是“名帖”和“名片”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按规定不是一般人可以随便使用的。“名帖”像一本小册子,有硬皮的底和面,打开后中间写内容的地方,开头是空白的,后面也是空白的,只有中间写有“投帖”人的身份、职务、籍贯和名字等。当要用“名帖”的时候,在这份“名帖”开头加上要拜访的人的名字和称呼,在结尾再加上几句礼貌的话或者拜访目的就可以了。“投帖”的行为是早一步通知主人家他们将要拜访,给对方一个准备。当然了对方不答应或者主人家不在的时候,对方退回帖子也就代表不用去主人家了。不过这么做主人家会很失礼,也等于和要来拜访的人或者拜访人所代表的家族、党派彻底撕破了脸皮。 按道理说,司马英不过是一个再来镇上的土财主,秦泰身为堂堂朝廷正式官员,司马英不来拜见秦泰,秦泰也不需要去拜访司马英。更加不需要秦泰“投帖”去约见司马英,这样做明显抬高了司马英的身份。可秦泰还是这么做了,因为秦泰隐隐约约地觉得司马英不是一个好对付的人。这个人值得让秦泰作为对手尊重,也值得他下帖子拜访。 果然小灵子马上回来了,他不但没有送出“名帖”,更是拿回一封没有封口的信,交给秦泰要他马上看一看。 秦泰接过信,马上看了一遍,心里一阵苦笑和担心。自己的估计一点也不错,这个老狐狸真的不简单。为了和秦泰不发生面对面的碰撞,也为了在气势上不输给秦泰,他选择了回绝秦泰的拜访。这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但是也会是一种必要时候合理的应对方式。秦泰原以为对方不会这么做,没想到对方还是这么不要脸地做了。宁愿自己失礼在前,也不愿意在气势上向秦泰低头,让整个再来镇的老百姓和司马家的人看出他并不输给秦泰,至少他不在乎秦泰这个所谓的“钦差大臣”。 秦泰对一边的里正说道:“我们不能乱闯司马家。你听说过司马英的事情吗?” 里正尴尬地说道:“我也不太清楚。平时大家都叫他什么老太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家真的很气派,历年来的这里知县都拜望过他。现任的知县更是他们司马家的人。这个知县按辈分排起来,应该叫司马英叔公。” 秦泰苦笑了一笑,说道:“这封信是司马英写的。不接受我的拜访,但是要我去他们家开的酒楼吃晚饭。” 里正和大家傻了眼,看来这个司马英早就有所打算了。 秦泰对大家说道:“我们现在只有按兵不动,等我去了司马家酒楼,见过司马英再作打算。我估计司马英不敢对我怎么样,毕竟这里是镇上,又有这么多人知道我去司马家的酒楼和他会面。司马英想对我动手也不会傻到在自己家的酒楼杀我吧?” 大家只好各自散了,里正请秦泰他们到他家去休息。 秦泰望了小灵子一眼,小灵子马上领会意思,不声不响地离开了。 展小小和“马三刀”,跟着秦泰来到里正家的客房。 “马三刀”还是老样子,关上房门后,背靠着房门一边听秦泰分析案情,一边把守和监视外面的情况。 展小小对秦泰说道:“这封信到底说了什么?绝对不会光只有请你去吃饭这么简单。里面一定还有什么令你顾忌的事情。你倒是快说啊?” 秦泰叹了一口气,房间里只有他们三个人,所以大家说话都比较直接。 秦泰说道:“信里司马英自称是我的伯父,称我为侄儿。字里行间里还显示出他是一个告老还乡的官员。他说他是我父亲的‘同年’。按照这个关系,我不能用官方身份直接拜访他,就算要去他的家也只能以晚辈或者子侄的身份去。他更是长辈的身份邀请我去他家开的酒楼见面,述说一下他和我父亲的友情。记住了他说只说他和我父亲的友情,不让我说其他的。见了面他不但控制了话语权,而且可以用长辈的身份批评或者指点我,到时候我也只好耐心听着他的教训。” 展小小和“马三刀”也对看了一眼,深深吸了一口大气。 在古代伦常是最重要的,除了君臣之间的忠心之外,就只有伦常排在最前面。伦常的第一点要素就是“孝道”,也就是说为人子者一定要孝敬听从自己的父母。凡是做官的人,一定要忠孝双全,哪一个官员在忠孝上犯了错,就等于断送了前程。早在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就明确提出一个观点:“修身、亲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君子做人的原则。只有把自己训练好了,忠孝双全后才能成家。成家为了延续香火,同时调节好家里每一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这才算是一个大丈夫。有良好的学问和管理家庭琐事的经验,男人才可以当官为百姓做主。作为官员上要为皇帝排忧解难,下要为百姓当家作主。经历了多年的官场的熬炼,积累了经验才能登上朝堂,指点江山谈论天下事。 在古代一个连伦常都不遵守的不孝的人,不但不能服众,更是丢祖先的脸。这种官员就算不被其他官员弹劾,自己也没有脸留在官场。 秦泰所说的“同年”,不是说这个人和某一个人一样大的意思,而是说他们两个是同一年中的进士,或者说是同一批次被上级分配职务的。这两个“同年”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