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脱胎换骨般的自虐练习 (第2/3页)
身体的运营。 无数次的失败摔倒再站起来的时刻,也许就是轮滑这项运动的魅力所在! 我开始静下心来寻找失败的原因,到底是轮滑鞋的重量因素?还是我跳跃转体时候的高度与转速?还是二者都有? 我开始一步步地印证这些疑惑。 轮滑鞋的重量,在我练习轮滑单手侧手翻的初期,曾经深深地影响过我动作的成功率。 那也是一种半空之中的身体悬空,在空中停留的那半秒钟,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叫做滞空感。 如果,在运动的时候,在脑海里无法形成有效的滞空感刺激,那么,身体在空中的动作,就会失去平衡。 对于很多专业的运动员来说,这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够逐渐形成的能力。 还好,单手侧手翻的动作我已经日臻熟练。 那么,轮滑鞋的重量对于我的动作影响,现在可以忽略不计。 下一步就是身体的转速了,在徒步练习的时候,我可以轻松地完成空转两周的动作。那么,侧面说明,我的转速完全没有问题。 最后一个,就是起跳的高度了。 后来我才知道,还有一项是标准的起跳姿势。但是在当年,我根本不了解。 起跳的高度,的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可以提高起跳的高度,我曾经仔细地寻找龙沙公园旱冰场内的,每一寸合适起跳的地面。 我知道,在换鞋处到滑行场地的地面连接处,有一个两级的楼梯。 下楼梯的位置是连接滑行场地的第一级,是一个微微向上的小坡度。 早先练习正滑倒滑的时候,我曾经在这里轻轻地跳跃过,那个时候是正滑变倒滑的时候,一个九十度小半周的空中转体。 然后是一百八十度的半周转体。 这一回,既然选择了两周,那个小坡度,绝对可以让我起跳落地的高度超过平地。 我开始在这个小坡度练习空转两周。 最初的几次,根本就转不成!不是起跳早了,就是起跳晚了。 更糟的是,起跳正好了,空中转体只有半周! 我根本就没想到,在有一点斜坡的地方起跳,居然连平地都不如! 毕竟徒步我可是可以完整地做到两周七百二十度的。 想要空转成功,我认为是起跳高度影响了我的空转圈数。除了继续练习,我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 终于,几个小时过去了,运动过度的后遗症出现了。 这是几年来我发现的奇怪现象,只要是练习到身体疲惫的时候,运动时做动作的失败率就开始减少,也许是我身体机能的自我保护? 所以,这一次,我又感觉到腿部灌铅般难受,我就知道,运动疲惫后遗症的时候又到了。 继续练!强忍着腿部的沉重感,继续助滑起跳……一周半!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原本很费劲的一周半动作的成功率提高了很多。 早已经习惯于原地起跳的身体,在斜坡的加速下,无论是高度还是远度都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结果,在落地时候,身体时常会因为冲力过大而横甩出去! 一周半就是两周跳的坎。只要这个坎被度过了,我相信很快就可以进去两周练习!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记得徒步两周空转的感觉。 那时候没有可以借鉴的视频资料,为了练习两周跳,我在龙沙公园旱冰场,创造了我自己第一个个人记录,一天之内摔倒的最高纪录。 那是一个闷热的午后,我照常喝了几口带有铁锈的,微红色的自来水,绑好我的铁板轮滑鞋。那脚踝,早已经被绑鞋的绳子累出了一个鸽子蛋大小的筋包。 开始练习之前,需要先热身运动一番,从而打开有些僵化的四肢。 这样,做出来的动作比较精确。 那时候,也不懂得什么科学运动,这一切都是多年养成的运动经验。 还是说说那个记录吧。 那天应该是周日,那可是风和日丽,绿树蓝天的一个日子。 与这爽心的季节相对应的是,我的残酷练习经历。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一周半斜坡练习后,我信誓旦旦信心满满地开始练习空转两周。 我知道我自身的习惯,是在身体有些疲惫的时候做动作比较精确,于是我先滑上了波浪斜坡,然后几次来回在波浪上面做单足双足滑行的交替练习。 继续练习,继续摔倒,继续站起,然后再摔倒,然后再站起。无数次的摔倒,无数次地再站起。 练习空转两周的的这一天,我自己查的摔倒的次数,足足二百次! 后来,依旧是摔倒,不是不查了,而是全身将要累的虚脱,没有力气查了。 就凭借着这一股子的不服输的性格,两周空转,终于有了百分之一的成功率。 但是,每每回忆我曾经看到过的冰刀比赛视频,总是觉得,自己在空中旋转上有哪里不太对劲。 为什么,我的起跳就像是武术里的旱地拔葱?为什么人家就可以轻松起跳?为什么人家落冰可以稳定地单足滑出去?为什么我落地就会双足同时落地? 太多的疑问,没有人可以告诉我。 现在我知道了,无论哪一种起跳旋转方式,都有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