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脱胎换骨般的自虐练习 (第3/3页)
己的专用名称,也就是专业术语。 落地都是叫做右后外落地,起跳方式有,大一字跳,点冰跳,阿克萨跳,后外点冰跳,后内点冰跳等等等等。 可是在那个资讯极其不发达的年代,想要看到专业的教学视频,简直是天方夜谭。 因为空转的成功率过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开始有了对空转的心理障碍,导致空转的成功率根本就无法寸进。 郁闷之中,我仔细地回忆每一个起跳的细节。 抛去体力和场地器材的因素,我很想知道,到在空转的练习之中,我底是在哪里出现了问题。 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正在练习空转的我,无意间看到自己的阳光下的影子,忽然有了办法。 我开始选择在一个固定的起跳点,在场地上,让阳光照在我的身上形成投影。 我在空中,仔细地感知地面上的影子的变化。 如果影子晃动的频率和距离过大,说明我起跳的时候身体不够直。 可是,滞空感我有,而在起跳之后的空中姿态,我却控制不了。 到底是因为什么无法保持空中的平衡,到底如何练习,才能完美地控制空中的身体姿态呢?一段时间,这个难题困扰着我。因为,我根本没有头绪。 那时候,我多想找一个老师,把我所有的疑惑都摆在台面上咨询。 可是,我没有老师。 一切的疑惑,必须要靠自己摸索解决。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探索一件新事物,在不懂的时候,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 可惜的是,我连一块石头都没有。 怎么办?怎么办?我所有的动作,都停滞不前? 综合自己现在已经有的条件,我再次仔细地看查了一下,这三千多平方米的龙沙公园旱冰场。 忽然,那个波浪桥映入了我的眼帘。 对呀!在那个波浪桥上,我是可以做单手侧手翻的! 记得在那里,因为波浪的坡度是由高到低,一共是长短四个波浪。 第二个波浪与第一个波浪之间的落差有几十公分。 最初练习单手侧手翻的时候,记得那滑下去的冲击力和速度,很强大很快速。 那么,如果我可以利用波浪桥的高度落差,练习空中转体,应该可以省去很多起跳体力。 并且,有了下冲的力度辅助,在第二个波浪处,高度也没问题。 试了几次,高度够了身体在空中也挺直了,转速也上去了。但是依旧不到两周。 因为落地的时候是个斜坡,摔跤的次数却是增加了,失败率百分之百。 并且,因为波浪桥的宽度有限,不到两米,如果在第一个波浪下来,起跳时候稍倾斜一点,落下斜坡的时候就会撞到扶栏! 有了一天二百摔跤的经验,摔跤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 因为长期的训练,在我的身体反应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快速的自我保护机制。 只要是摔倒,一定要放松,然后,滚出去! 只有这样,才不会收到类似于骨折骨裂的严重肢体损伤。 因为摔跤,我的身上,最常见的是擦伤,龙沙公园旱冰场的轮滑场地是水磨石场地,一旦摔倒,最多是擦伤。 如果说这三十六年来,我受过的最严重的伤损,有两次。 第一次,左手掌大拇指根,因为单手侧手翻,我用的是左手,有时候不太严重的摔倒,我会习惯用左手撑地稳住平衡。 因此,左手大拇指根曾经有半年时间是肿胀的,经常是还未等完全消肿,又继续摔肿。 后来,半年后消肿一看,左手拇指根软骨错位。直到现在,左手的拇指和小指指尖,相对的时候无法闭合。 因为软组织错位,导致整个右手掌呈现一个方形。 第二个,就是在这个波浪桥的第二个波浪。有一次练习空转,由于运动性疲惫,身体在空中失去平衡,整个头部直接对着波浪桥的护栏撞去! 在撞到扶栏的一瞬间,我急速地一扭头,险险地擦着左耳朵上侧滑过! 虽然擦到了头部,当时在场地,身体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但是,回到家,当天有些嗜睡。 开始我还以为是运动过度的后遗症,后来,连续一个多月,小脑的平衡出现了异常。 平时走路,运动都没什么太大反应。 一旦我运动后静止下来,站着不动,身体却感觉要向前或者向后倒。 那时候还小,不知道这是很典型的轻微脑震荡的症状。 这种小脑短暂失控的现象,足足持续了半年。 波浪桥的空转练习,最后的成功率稳定在八成,但是只有一周半。 时光匆匆,转眼即过。 在龙沙公园旱冰场练习的最初四个年头,旱冰场换了四任的承包者。 在龙沙公园旱冰场,我度过了四次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逍遥日子。 夏天,我的有半个南方血统的白皙皮肤,被晒成了非洲难民样。被汗水打湿的运动背心,一天下来常常都是汗渍盐碱白花。 冬天,在龙沙公园旱冰场,特别的难以度过。 除了经常性的清理积雪之外,每次运动后,那被汗水打湿的毛裤,到家门口之前都被冻成似铁寒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