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风月_第十八章 风月(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八章 风月(下) (第2/3页)

麻利,仔细你的皮!”

    那小丫头说了声:“谢秋纹姐”,便不知哪儿去了。

    原来那人就是秋纹,只见秋纹进了房间,刚才的颐指气使全然不见了,脸上只有笑容,钟丹道:“再去准备些,今儿人多,何况我又吃了点。”

    秋纹就去吩咐了,这些事情,原也用不着她自己来,不一会儿带了一壶新温的酒来。

    此时只见宝玉来了,见到钟丹奇道:“钟兄竟然如此快吗?”

    我压根就没走。两点之间走直线最快,我当然比你们早了,钟丹心说。

    又见探春,惜春,李纨来了,她们才坐下,吃了糕点,林黛玉又来了。

    宝玉看着钟丹道:“既然入了诗社,就不该称呼俗名了,该称雅号了。”指着李纨道:“这位是稻香老农。”,指着林黛玉道:“这位是潇湘妃子。”,指着探春道;“这是蕉下客。”,喝了一口热酒,又说道:“那位便是藕榭。”又指着自己道:“我便是怡红公子。”

    钟丹道:“藕榭的名字却是别致,是学佛吗?”

    众人听了里忙称奇,探春对着惜春道:“你的佛心看来外人都知道了。”

    惜春不恼也不喜,只听钟丹说道:“佛说藕榭,既非藕榭,是名藕榭,今日所来,是藕榭耶?名藕榭耶?”

    惜春心中若有所动,不过口不能言,对着钟丹做了个佛揖。

    钟丹也还了个揖,贾宝玉看着这两人,问道:“这两人打什么机锋呢?”

    林黛玉素不看佛经,自然不知道,探春也不喜佛说,也似雾里看花,李纨家风中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更何况其父李守中是国子监祭酒,国子监自然是儒学之地,故而一家女儿只学了三从四德,不知其他,如今听着也好似听了空中之音。

    惜春心中若有所误,钟丹却笑说:“家中老母日日吃惊念佛,也受了些影响,做了点细说,想到藕榭还真是个有佛心的。”

    钟丹家里好多佛经,都是韩夫人买的,但她一个字都不认识,听说买佛经是功德才买的,那些佛经躺在书架上,钟丹也看了一点。

    宝玉问:“丹兄也取个名字才是。”

    钟丹沉思了一会儿,道:“便叫卷柏子。”

    宝玉站起来说:“事情已定,大家作诗吧,依照旧制,一炷香的时间。”一个丫鬟放上一个香烛,看这长短,烧完应是半个时辰。

    作诗之时百态横生,且看怡红公子呆坐在地上,蕉下客在庭院里面独自吟诗,忽然吟一句,把脚下堆积的落叶一踢,溅射起缤纷片片,稻香老农低着头把那笔下文字呆读三遍,潇湘妃子或抚梧桐,或看秋色,藕榭却拍案大笑,叫道“缘,缘,缘”,独有一人最自在,那就是卷柏子。

    他在吃点心。

    废话,他个文抄公,那么着急干嘛!

    一时间屋中笔走的声音飞起,钟丹也趁机窃了首诗。

    宝玉是个写诗快的,道:“我的是菊花。”,众人看了,上面写道: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大家看了称赞一番,才又看了探春的,她写的是芭蕉,写道: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寂寥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宝玉笑道:“到底是蕉下客,把芭蕉写活了。”,又看了李纨的: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西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探春道:“好,好,好,这西风倒比凯风了。”

    说的李纨思起了贾兰,忙催起了黛玉,黛玉原也没有写,一笔写就:

    子熟无威凤,枝枝坠露清。

    只须三两叶,便可作秋声。

    宝玉看了,拍案叫起了绝,“好一个只须两三叶,便可做秋声”,一句便见风骨,众人也道:“潇湘妃子今儿可与往日不同了,何时生出这般豪情来。”

    听了大家的称赞,黛玉自己也觉十分得意。

    众人见钟丹还没交上来,刚才又亲耳看他做了一首好词,当下也催着,不过惜春确实先交上去了,林黛玉道:“刚才她这般拍案,定然是有好的。”

    只看上面写着:

    藕断丝还连,何苦常缱绻。

    不如断舍离,来守青灯前。

    李纨道:“好一个断舍离,我们这儿还真出了个菩萨心的人了。”接着她也说不出什么,宝玉抢白道:“四meimei这诗倒有些意思,只是韵律不通,只能做个打油诗。”

    惜春听了,不做声,倒像尊真佛了。

    “卷柏子,也该看看你的了!”

    钟丹把手中稿子拿出,纸上写道: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开。

    看了这句,宝玉先叫喝起彩来,只说一句“从何处想来!”又看下面道: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众人看了都称绝,林黛玉看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