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风月(下) (第3/3页)
边觉生平所写之诗都俗了几分,又看下面写道:
寒依疏影潇潇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 众人看了都道此首为上,惜春却说道:“方今并无梅花,如此做了算数吗?” 宝玉也道:“对啊,卷柏子,这首虽好,但不得时节,重阳未到,哪儿来的梅花呢?” 黛玉听了,也觉得自己这位师兄这首诗怕是去年冬天想到的,不知打磨了几番,才有这般精巧。 钟丹却道:“怡红公子,藕谢,非也,非也,看,那儿不是正有几支梅花吗?” 众人看去,只见瓶中几支醉倒的丝绸梅花,一枝正对着这边,以为妙绝。 惜春却痴道:“丝做的,也算吗?” 众人想着这小妮子今天是不是犯了痴病,钟丹却道:“名梅花者,还是梅花。” 贾宝玉若堕烟雾中,听得惜春的一句“我明白了。”,方才清醒过来。 此时远远的翠微在明灭之中,斜阳迫近黄昏,天上飞着归鸿,山腰中走下牛羊。 也到了用饭的时候,丫鬟们端上佳肴来,宝玉吃了两个豆腐皮包子,黛玉喝了碗火rou白菜汤,探春和惜春吃了碗红稻米饭配油盐炒枸杞芽儿,李纨还要去照顾贾兰,先行告辞了。 钟丹吃了猪头rou陪米饭,那rou炖到稀烂,收汁后味道已是浓香。 待吃完了饭,月亮已经出来,贾宝玉看着外面那如钩的月亮,拍头道:“险些误了正事。” 林黛玉正在擦嘴,听了宝玉的话,道:“已经要入夜了,还有什么正事?” 宝玉道:“好meimei,你有所不知,今儿梦中得了两个字,我以为奇巧,所以想请各位姐妹来看一看,想不到作诗作者就给忘了,也怪我糊涂。” “那你就拿来,让我们也好看看你这怡红公子到底有什么好的来!” 宝玉听了,边在纸上挥毫写下两个字来。 探春看了是【虫二】两个字,坐着百思不得其解,惜春看了也不甚明白,看向钟丹的样子,就知道他已经是有了。 宝玉看着林黛玉的模样,也知道她是个知心的人,是勘破了谜底的。 宝玉问道:“meimei这样,可是有解了?” 林黛玉看着钟丹的样子道:“看来我师兄已经知道了,要不还是让他说。” 钟丹却推辞说:“还是师妹你说,我觉得我们看法未必一样。” 宝玉心里奇道:“这莫非还有两个解?”,故对着林黛玉道:“你就说了吧。” 林黛玉道:“我看出来了,是风月无边。” 贾宝玉听了,以为知心,不免有了人贵相知心的感觉。 探春听了以为大妙,叹道这林姑娘的心肠到底与别人不同,这也能想到。 贾宝玉看着钟丹,问道:“莫非卷柏子有什么别的看法。” 探春却以为不可能了,同样两个字,林姑娘的解已经是绝妙,怎么可能还有别的说法? 却见钟丹站了起来,说道:“我觉得是一个蠢字。” 贾宝玉听了,笑道:“只有两个虫,何来的春字?” 钟丹指着那朵探出投头来的梅花道:“岂不闻简文帝有赋曰:梅花特早,偏能识春?” 众人看了,那梅花确实对着那个【虫二】两个字,钟丹此说,有些精妙。 又听钟丹道:“何况师妹的这话原也不通,宋玉说“风起于青萍之末”,东坡语“月出于东山之上”可见风月有始,杨子曰“万物有始必有终”,那风月又怎么能说是无边呢?可见不通。” 林黛玉听了钟丹的驳言,一时想不到什么反驳的话来,眉眼挂了闲愁,却又忽然舒展,只听她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见有始也未必有终。” 听了林黛玉的话,钟丹自然是认输,众人说林姑娘聪颖,她却忽然想起贾宝玉前些日子的言行,心中有些闷闷不乐,女儿愁堆在眼角。 这愁绪自然是被钟丹看在了眼里,一时间也陷在愁里,忽然一阵穿堂凉风穿过,钟丹惊醒,打了个寒颤,旁边的丫鬟就把衣服拿来。 林黛玉今日被钟丹压了一头,现在问道:“范叔一寒何至此?”钟丹自然不姓范,这句话用了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的典故。 钟丹把丫鬟们的衣服推开,回了一句:“梁鸿余热不因人。”,林黛玉品味这句话用典用得很活,却见钟丹起身拱手道:“告辞了各位。”黛玉也起身还礼。 姑娘们都散了,贾宝玉送钟丹出了大观园。 贾宝玉道:“丹兄的学问可真是折服我了。” 钟丹也只是略做一笑,说些不敢当的话来,他的脑海里还残存着林黛玉的样貌来。 天边的月吹着,狗儿突然来到了他的面前,钟丹和贾宝玉挥手告别,与狗儿一起打道回府。 钟丹看着狗儿问道:“找到了吗?” 狗儿愁眉苦脸道:“他们花草太多。” 钟丹听了顿时就像得了夹脑风一样,有些站不稳了,吓得狗儿连忙来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