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50 文化 (第1/2页)
吴王阖闾思考了很多层面,他篡位吴王前,本身就是吴国的名将,作战的经验比工赐可丰富多了。 许多工赐没能想到的层面,他都考虑到了。 吴王阖闾若有所指道:“申侯似乎认为楚国一定会死灰复燃啊。” 工赐面不改色,淡淡道:“微臣才疏学浅,不敢妄自言论此等大事。 但是微臣知道,即便是楚国被彻底灭了,北方诸侯也一直在虎视眈眈,楚国被灭后,他们的目标便成了我吴国。 以最少的兵力控制江淮,即便是长远来看,也可防御北方诸侯。 而今楚国疆域过于辽阔,我吴国正逢用人之际,的确需要更多兵力,才好拦截搜捕楚王以及楚国百官。 若是大王愿意推举一名代理人,来当新任楚王的话,不仅可以用最小的力量来控制楚国。 更可让新的楚国吸引北方诸侯的视线,姑苏城内王孙胜便是一位极好的人选… 如此一来,唐蔡两国,也就不需要举国搬迁了。” 吴王:“孙爱卿昨日已然提过代楚,不必再提。 你说的不错,寡人现在确实需要足够兵力,快速平定整个楚国才好,然此事需问过孙爱卿以及蔡侯看法…” 吴王又传召了孙武与蔡昭侯,四人一番商议后,略有修改,但也大差不差。 吴王想要的独自吞并楚国,就必须放弃独自控制江淮。 吴国一共也就这么大,才这么点兵。 要江淮这片旷野的话,则需要推举一个代理人,来当新的楚王。 胃口就只有这么大了,不可能鱼也要,熊掌也要。 比起空旷的江淮平原,还是楚国腹地更加繁华诱人。 顺带提一嘴,江淮平原指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后世的江河都是改道过的,此时的江淮平原没后世这么大,而且四面都是大江大河,地势低了,水患问题严重,持续了千百年之久。 工赐废这么大功夫,让江淮平原成为三国协防之地,自然不是为了吴国制造缓冲带这么简单。 江淮平原,若是有人愿意治理水患,这里的土地还是极其富饶的。 而且控制的势力越多,越是容易令他有cao作空间。 吴国就不说了,咱朝廷里有靠山,大靠山。 唐蔡两国得了这地方,还是他的计策主使的,唐蔡国君跟他关系也都不错。 以后在江淮平原,他还不是横着走? 虽然楚王江淮君的册封暂时不好公之于众,但有这些关系在,不是江淮君,也差不多了,日后在江淮平原上还不是横着走? 江淮地理位置也是不错的,西面是楚国,南面是江东,东面是吴越,往北就是北方诸侯了。 这地方简直是王炸开局呀,可惜大部分都空着,人烟稀少,几乎是一片旷野。 此间事了,唐蔡两国国君正式辞行,回国商议迁徙大事。 唐国迁徙到信阳通道内,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因为距离近,信阳通道南北都是山,易守难攻,地势高,也不惧怕水患。 潜城六城在大别山东边,地势也相对较高。 但是蔡国此时在淮河北面,南下迁徙路途遥远不说,江淮平原湿润多水,与淮北干旱作物为主冲突,也是另一方面考量。 可工赐认为蔡国被楚国威胁后,还是会愿意南迁的,此番唐蔡两国可谓是铁了心跟吴国,已经彻底把楚国得罪死了。 即便是不迁徙也问题不大,少了两座军城而已,唐吴照样可以遥相呼应。 工赐继续逗留了几天,发掘王陵的工作很顺利,挖出了不少财宝,工赐只在意陪葬的玉英。 这历代王陵发掘出的财宝,竟然比楚国王宫与令尹府邸加起来还要多,他终于开始理解曹某人为何要组建摸金校尉了。 也难怪,古人对待祭祀极为看中,最好的宝贝都愿意留给先人陪葬,带到地下享用。 只是他们不知道,一切却便宜了掘墓者。 加上宝船上的玉英,已经十多斤了,这可是意外之喜,威胁身体隐患的最大难题迎刃而解,工赐不由心情大好。 原本只想捞一些陪葬玉英的,没想到发了这么大一笔横财,工赐不准备继续留下去了,带人前往了唐国。 唐国同不同意迁入信阳通道,对于他日后的发展,关系极为重大。 专毅已然带兵到了姑苏城,给工赐发了密信,宝船已经妥善安置在申邑新的船坞了,正让船坞研究改造为海船。 连番的好消息,工赐心中又一颗大石落地。 车架过了汉水后,工赐悄悄打开了战车甲板的夹层,取出一支宝剑,正是当年吴王送给楚王的湛卢剑。 吴楚全面开战,这把剑的影响可不小,只是干系重大,不好在南方公然拿出来使用。 湛卢剑比之鱼肠剑更长,更厚,更宽,剑柄剑鞘镶嵌着金玉,看起来华美非凡。 这外形也太花哨了,极易辨认,也是一件烦恼。 工赐抽出湛卢,自然光下,剑刃泛着幽蓝色的光泽,抽出的同时,幽蓝光泽如水波纹般,游动着。 这柄剑很美,这是工赐的第一感觉,观其剑刃,工赐也丝毫不怀疑此剑锋利。 只是可惜了,不能光明正大拿出来用。 剑柄剑鞘必须想办法遮盖起来,不然这外观太容易引人注意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