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文化 (第2/2页)
。 临近唐国,出门在外,不比身在军营,车马丢了都有可能,还是带在身上安全。 工赐用不起眼的麻布一卷,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背在身后,乘着车马,进了唐国。 。。。。 小国不仅面积小,城防也较差,不为别的,只因不能让边上的大楚感受到威胁。 春秋,是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的过程,也是小国前赴后继,被大国吞并灭绝的过程。 只有生存下来的,才有机会变得更强,才配被历史所铭记。 。。。。。 这便是先秦时的诸侯文化,文化范畴超过文明。 文明不单单出自文化,文化不一定代表未达到文明程度。 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浅谈下各地风俗。 不懂文化,很难看懂历史,人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决定了人的行为意志。 地域性的文化,但下面提的文化仅仅是影响范围,而非政权。 地域性的风俗,地名皆用春秋时的诸侯国,文化的衍变,影响了该诸侯国的风俗、民风。 早在大周建立之前,乃至于夏商之前,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末期。 晋国为代表的,中原诸侯国地区便有:仰韶文化所主导。 楚国有大溪文化,吴国有马家滨文化,越国有河姆渡文化,齐国有大汶口文化,乃至于外族肃慎国区域都有红山文化。 这些文化都是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据支撑的。 正史中没有记载,野史中也鲜少提及相关。 如道常无名,几千年传承下来,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说是各国风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风民俗,同样可以反哺上层。 许多人抱着正史,在网上争论华夏没有5000年文明时: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村,地处裕溪河中段北岸,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遗址约5000多年前为一处大型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 遗址区内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 那是约公元前3500年,距今5000多年,铜器出现,石器铜器并用的时代,仰韶文化也来到了后期,彼时国家的雏形已然出现。 贵族,氏族,礼器,祭坛,城邦,这些都是后世出土的铁证,春秋时期,已然是礼乐的巅峰时期。 尚未有法的年代,礼乐足矣治国,靠得便是精神与思想,这一切的源头皆为文化传承。 当然前书也提过,对很多老外而言:夸你历史文明悠久,不一定是真的夸你。 人的观念不同,对部分人来说,历史悠久意味着:迷信,愚昧,落后… 你这文明都发展5000年了,还只是这样,你到底行不行呀? 言归正传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繁荣,也就是楚国如今的领地,便出现了大规模的城邦建筑群。 历史长河中,文化不断更迭或者消亡,例如吴越地区演化而来曾经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便是隐没无声。 如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受其他文化影响,发生更迭,分裂,传播。 直到公元前约2070年,“古本竹书纪年”推定的夏朝诞生年,也是“龙山时期”。 随后长江流域的文化纷纷隐没,重新陷入“正史”记载中的蛮荒与混沌。 约公园前1500年,对应商汤灭夏,取而代之。 甲骨文也取代金文盛行。 商朝的文化,随着商朝的扩展,也逐渐取代各地区性质的文化。 可是随着九世之乱,推行到长江流域的商朝文化,又突然在这片区域消亡了。 长江流域突然盛行起了淮夷文化,虎方文化等。 淮夷:外族蛮夷,生存在江淮与吴国北地一带。 也因此,史书中称南方为蛮夷之国。 吴越楚三国称王,对于大周,更像是番国。 取代了早商文化,这说明之前的文化并未真正消亡。 文化是需要有人为载体的,文化并未消亡,就说明在此期间人们依旧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 只是后世的考古,尚未发现中间空缺期的证据罢了。 公元前1300年,商盘庚迁都于殷,史称殷商。 公园前1200年,武丁中兴,商朝再度扩展。 长江流域依旧是被西段的虎方文化,以及东段的淮夷文化所占据这。 顽强的马桥文化,也演变为了越国。 公园前1144年,商武乙元年,也是周古公亶父元年。 歧阜,典出周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于歧山之下而兴。 直到公元前1046年,商帝辛30年,周武王三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 虎方文化与江淮文化都依旧坚挺在长江流域,阻挡着商文化南下。 公元前967年,周昭王南征,楚地的虎方文化在压力下,才收缩为杨越文化。 三年后,周昭王再度南征,溺毙于汉水。 后来周朝的矛头便转向了西面犬戎,注意,此时包扩吴国地域在内的,江淮文化依然盛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