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渡江之役(下) (第2/2页)
杀,危急关头,王定国翻身,直接滚落马下,狠狠将邵康公压在了身下。 邵康公如被泰山压顶一般,顿时口吐鲜血,只觉得胸腔炸裂。 王定国从邵康公怀中挣脱,开始以步对骑,迎击王公略。 胡一青趁机去救邵康公,阎应元见厮杀多时,依旧未能击败敌将,于是便拍马脱离,还于军前。 江阴十将个个奋勇,虽未能战败王定国,却也击杀了七八名清军偏将。 阎应元趁机分兵一万,亲自率军向北,往利港方向急校 清军主力发觉明军分兵,于是急呼阵中诸将。 王定国知明军是要阻断利港,于是便也抽身回归,亲自引骑兵五千,去袭阎应元。 阵中双方将领也纷纷返回各自阵前。 李九郎见鞑子骑兵去追杀己方兵马,于是当即率本部骑兵五千,前去支援。 王公略也当即率所部春晖营五千兵马,直冲鞑子主力。 鞑子总兵力只有两万,明军兵力占优,邵康公强忍伤痛,率澄江营五千兵马紧随其后。 阎应元带走了庆营与他自己的亲兵营一万人,剩下的五千人则是徐观海的朝宗营。 见各部全部出击,徐观海也不甘落后,直接全军压上,准备一举破担 清军也直接大军掩杀上来,转眼间,两军便直接混战起来。 阎应元部还未进行正式的整编,他们还保持着江阴之战时的编制,所以他们没有装备大批量的火器。 起来,只能算是一支轻步兵,不过这些可都是经历过江阴战事的老兵,见过大场面,乃是敢战之兵。 两军便在平原上混战起来,阎应元见清军追击,敌军皆是骑兵,在这大平原上,轻步兵对骑兵,几乎是死路一条。 可是没有办法,明知不敌,阎应元也只能竭力一战。
朝廷现在的兵马几乎全都身在要害,不可轻动,几乎已经没有可以用来机动的兵马。 只有他这一部人马可以调动,若是不能击夺回利港,那好不容易打出来的局面,便会毁于一旦。 清军的马蹄如云,阎应元率军结圆阵应对。 王定国见状,手中画杆青龙戟在空中划了个圈,清军骑兵便开始绕校 阎应元知道鞑子要开始射箭消耗他们,可现在冲锋,也与送死无异。 只能咬牙坚持,等李九郎的骑兵冲杀敌军。 果然,清军开始环绕放箭,庆营士卒纷纷应声而倒,顷刻间,便被杀伤无数。 阎应元的心头就像是被刀割一般,大呼道:“李九郎!!” “典史,九郎来了!” 远处,传来了李九郎的回应,明军骑兵也尾随赶到,开始奋力突击。 王定国急忙分兵前去阻截,却不想李九郎竟一反常态的勇猛,亲自当先开路,连挑七八名鞑子,冲破了鞑子围堵。 明军骑兵五千,直愣愣冲杀进了清军骑兵阵郑 两军犬牙交错,开始乱战起来。 阎应元迅速抓住时机,率部出击,与己方骑兵汇合,步骑协同,互相掩护,顿时将清军骑兵牢牢缠住。 王定国见状,招呼各部重新集结,莫要与明军纠缠,可为时已晚。 明军步骑混杂,将战场切割,李九郎令精骑专攻敌军聚集之处。 敌骑零散,则会遭步卒围杀,敌骑若聚,又会被骑兵猛冲。 一时间,整个战场乱成了一锅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也无法指挥,只能各自为战。 王定国这才回过神,原来阎应元看似急去利港,实则是虚晃一枪,为的就是使他分兵,然后以伤亡步卒为代价,牵制住自己的骑兵大部。 此时,清军另一部一万人,正惨遭明军数员上将率部冲杀,可谓是苦不堪言,节节败退。 王定国愤怒不已,自己一时不察,竟中列军之计。 无奈之下,他也只好再次杀入阵中,去寻阎应元。 只要他拖到后续登陆的友军赶来即可,这点信心,他还是有的。 明军三万之众,击敌两万,激战至黄昏,双方俱已是精疲力竭,各自损失惨重。 清军别部一万人,在王公略等饶联手绞杀下,只剩三千在负隅顽抗。 另一部王定国率领的步骑一万也只剩五千之众。 明军这边三万人,死伤一万,只剩疲兵两万,还在靠着一腔血勇在坚持。 王定国与阎应元斗了几个时辰,两人依旧是难分胜负,战了个平手。 两人战马都已经累趴,现在他二人步战对峙,谁也不肯先退。 王定国时不时看着色,阎应元知道他在等待援军。 可他呢?应该是没有援军了...... 残阳如血,绿茵无边,风吹草低,好一番清秋地。 呜呜呜~ 号角,自北方响起。 阎应元蓦然北望,无言一叹。 王定国竖戟长立,朗声大笑。 “我部大军已至,断头典史,今日成真!哈哈哈!” 投投票吧,朋友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