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可亲可贤 (第3/3页)
,张周怎么看也没到挑大梁的标准啊! 朱祐樘对刘健的举荐倒是很满意,叹道:“秉宽,朕其实也觉得,由你去最合适,朝廷早就彰显过你在偏关和宁远两战的军功,要不是你执意留在翰林院,如今以你为侯,也不是不可!威宁侯能做到的事,你同样能做到,或还比威宁侯做得更好。威宁侯能起到威慑作用,而你的威慑力会更强。”
此话就让马文升听了很不舒服。 不过皇帝所言始终是在理的。 张周别看只是个翰林侍讲,但以军功来论,怎么说那也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且还隐藏了个皇帝尚未封赏的侯爵。 别看文官对张周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但武勋那边,对张周好像更加信赖。 如果张周是以文臣的身份去偏头关总理军务,武勋那边估计是聚双手赞成。 张周道:“臣并未有实际领兵的经验,关键时候难以做好决断,还是应以朝中有资历的老帅前去。臣此番恐怕要辜负陛下的信任了。” “嗯。” 朱祐樘对张周的决定还是很尊重的。 或者张周就是推算到什么,才觉得自己去不合适呢? 因为在朱祐樘心中,张周能上达天意,很多不太好解释的事情,朱祐樘都会以“天意如此”来看待,他也就不会过分去苛求什么。 “刘阁老、马尚书,你们两位对秦纮的人选,可有异议?”朱祐樘问道。 这会才想起来问两位元老大臣的意见…… 刘健也不介意,拱手道:“臣附议。” “好,那就如此安排。”朱祐樘道,“马上传令地方,调秦纮往偏头关主持军务,王琼和朱凤即刻启程前往偏关,将先前所造的重炮也带上,关键时候总算是能派上用场了。” 虽然王越之死,让皇帝有些发愁,但很快他就振奋起来。 本来还怕朝中大臣觉得张周铸造“重炮”是在劳民伤财,现在作用不就来了?能派上用场的炮才是好炮。 不然总把希望寄托在某个边关将领身上……还是不靠谱啊。 …… …… 一次内廷的会议,近乎以张周一个人举荐完所有的人结束。 马文升心中的意见,比刘健要大,因为他发现刘健在整件事上退让非常之大,甚至还一反常态有主张让张周去总理宣大军务的意思,在传统文官看来,这不跟闹着玩一样? 内廷会议结束,皇帝留张周继续商讨军情,似还有一些细节无法落实。 马文升和刘健则出了乾清宫。 “希贤,为何你对秉宽,突然变得如此看重?偏关军务,真要寄托在他一人之身吗?”马文升称呼刘健表字,其实也就表明,咱这是私下的交谈,你可以坦诚告诉我你的想法。 刘健道:“《会典》即将书成,书成之日,陛下以功升其为侍读学士。” 刘健没有正面去回答问题,而只是说出个皇帝之前已吩咐好的职务升迁。 马文升不由苦笑。 他其实也想问,你们内阁是怕张周这么快升侍读学士,坏了规矩,所以才不管不顾把他调去偏头关,让他拿点军功,再走武勋的路? 所以说,你们内阁或是馆阁出身的人,还是后悔把他留在翰林院当文官? 刘健补充道:“临时的宣大总制,能稳住军心,对于边关局势安定也有助益。不在于我等怎么想,而在陛下怎么想。” 刘健这么说,马文升也就点头表示赞同了。 再不支持张周,也该考虑到现在张周于军中的威望,这恐怕是目前大明军中唯一能跟王越名声相媲美的人物了,虽然张周一次都没上过战场,但有关他的传说,早就传遍了九边各处。 这还要多亏皇帝在背后帮张周吹牛逼。 再加上张周如今是研武堂的总教官,军中上下谁人不想去研武堂深造? 军中上下都抢着想去跟张周当学生,再加上新火药和火炮都是张周造出来的,军中将士听说张周当宣大总督,那还不效死命? “说起来,要跟陛下平衡好关系,还是挺难的。希贤你身为首辅大臣,要背负的担子,的确比我们多很多,难为你了!” 马文升感慨着。 这也间接等于在说,我能理解你为了搞好跟皇帝的关系,在用张周的事情上迎合圣意。 张周崛起这件事,大家都在想办法平衡。 刘健道:“秦世缨回朝,却不知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秦纮当初功勋卓著,也只是以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致仕,而秦纮跟王越、马文升是同岁,且还是景泰二年同科进士,他们三人在朝中也有一段纠葛的历史。 马文升叹道:“世缨为人正直,于朝中声望颇隆,应不至于会跟王世昌一般……” 哪般,他也不明说。 显然在说,就算秦纮是张周举荐回朝的,秦纮也不会跟王越那样去巴结攀附张周。 这是做人原则问题,秦纮是我看好的,他定会跟王越不一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