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魔都译制片厂开始_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包祖传的碎纸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包祖传的碎纸片 (第2/3页)

全是假的,所以他已经做好了三幅皆是赝品的心理准备。”

    “但他却忽略了一件事,”沈从文笑了起来:“这次去的地方可是东北。”

    “没错,”黄永钰也笑了:

    “很快,他便见到了其中两幅《清明上河图》,打开第一幅后,就是什么一股nongnong的古韵迎面袭来啊……

    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老杨屁股还没坐热,就见到了传说中的《清明上河图》。”

    “真迹?”常书鸿惊道:“第一幅就是真迹?”

    江山感叹了一句:“这手气,无敌了!”

    “仇本的《清明上河图》,”黄永钰补充了一句:“就是明代四大才子仇英画得那一幅。”

    “仇本的也不得了了。”

    “那当然,给老杨激动的不行,”黄永钰仿佛看见了一样:

    “手都快抓不稳了,原先还是随意的展开,等合上时立刻按规矩办事。”

    也就是博物馆里的专业手法,展卷与合卷。

    “这么说,后面两幅都不用看了。”

    “怎么能不看,”黄永钰含着烟嘴继续:

    “开了个大的,老杨顿时就来劲了,东北货果然不一般,更何况本来就是人博物馆的专家掌过眼的。”

    不过可惜的是,专家们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而且,走眼的情况还不在少数。

    当,杨仁恺打开第二幅《清明上河图》时,没一会便判断是幅赝品。

    但他仍然很开心,此行能见到失传已久的仇本《清明上河图》。

    杨仁恺已经激动的不行了。

    就在他准备笑着离开时,不经意瞥见了办公室的角落里,堆放了一只纸箱。

    里面杂乱的扔了几幅字画,其中一只老卷轴立刻引着杨仁恺径直走了过去。

    一般如此描述后,必将有大事发生。

    老有经验的曹禺,立刻配合道:“那是什么?”

    黄永钰双臂一展:“当他拿起那幅画慢慢打开后,我的老天……”

    一幅残破的画绢慢慢展开,历代名人的题跋、印章跟着一块展现在了杨仁恺的眼前。

    丰富详实、流传有序。

    虽然双眸已颤抖,但他仍没有急着下结论。

    黄永钰越说越像戏,屋里的几位也越听越上瘾。

    谁都没有注意到,资料室的窗户外已经站了几位研究所的实习生。

    这些来自各大院校历史系、美术系的学生。

    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能在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听到如此神奇的国家宝藏传说。

    “长528厘米、宽25厘米的画绢缓缓展开,”黄永钰的双手不断比划着:

    “先观察编年,没有问题,再细看它的内容……没错,和《东京梦华录》里记载的一致。”

    很多品相绝佳的仿作,都败在了《清明上河图》中著名的虹桥上。

    人家明明是一座木质拱廊桥,许多赝品上却显示了一座石拱桥。

    杨仁恺一一合过细节后,立刻拍案。

    “打靖康之难算起,《清明上河图》终于在八百年后,再现人间了!”

    黄永钰激动的大手一挥,仿佛真迹是他发现的一样。

    屋里的人,听得各个眼冒金光,陪着黄永钰一块高兴。

    “老师,”

    这时,窗外的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辽宁博物馆里的专家,没看出这幅画是真迹呢?”

    “是啊,”另一个声音也质疑道:“他们的看法为什么和杨老不一样?52年的时候,杨老也不过三十来岁吧!”

    “伱们都忙完了,”常书鸿赶紧打圆场:“别乱打听了,还不赶紧歇着去。”

    “不碍事的,”黄永钰喜欢和年轻人在一块:“你们这帮孩子还不太了解杨教授吧。”

    “您和我们说说呗。”

    “是啊,您多说一点?”

    每年都会有一批实习生前来敦煌,帮助完成枯燥、艰苦的修复壁画工作。

    这帮学生好容易等来一个有趣的一天,全都想劝着老专家们给自己多说两段。

    “其实吧,当时的老杨虽然已经瞧出真假了,但也没有当即拍板。

    毕竟这幅和之前那幅仇本的不一样,因为存在专家分歧啊!

    于是,就提出运回燕京,邀请当时最著名的五位鉴赏大师一块鉴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