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周易大发现》(四十一) (第3/5页)
》、《文言》、《序卦》、《说卦》等,《史记》称《易大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 我们看到的这种解释上的矛盾性,既然说《易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那么,所认为的《易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就不能成立。比如,今天出现的众多对今本《周易》一书作出的各种解释,岂能说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吗? (以上《辞源》所对《周易》、《易》、《易传》的解释,是摘自于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辞源》里的解释) 我们已知《辞源》对《周易》、《易》所作的解释,而今还有一部大型辞书,即《辞海》,我们且看《辞海》里又是如何对《周易》、《易》、《易经》的解释。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的《辞海》对《周易》一词是这样的解释:“《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名。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周易》通过八卦形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旧有郑玄注,已失传,今通行本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李鼎祚的《周易集解》等”。 《辞海》对《周易》条目的解释与《辞源》里的解释基本相同,《辞海》对《周易》的解释时,认为《周易》又亦称《易经》,又简称《易》。那么,《周易》、《易经》、《易》这三个名称就是一个同一概念了。我们已知先秦时期《周易》曾以《易》来称谓,但从无以《易经》来替代《周易》的称法。而后封建时期里《易传》内容同样以《易》称。如此按《辞海》里的“《周易》又亦称《易经》,又简称《易》”说法,岂不是《易传》也就叫《周易》,又亦称《易经》,又简称《易》了吗?这岂不在称法上乱了套吗? 总之,《辞海》与《辞源》对《周易》的解释既是错误的,又是十分有害的。 我们再看《辞海》对《易经》的解释:“《易经》:①即《周易》。②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由卦爻两种符号和卦辞(说明卦的),爻辞(说明爻的)两种文字构成,都是为着占卦用的,最早可能萌芽于殷周之际,惟全部经文当系长期积累的产物。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在宗教迷信的外衣下,保存了古代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 《辞海》对《易经》所作的解释是,“①即《周易》。②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这种说法让人不可思议,既然《易经》是指《周易》,那么还有什么《易经》又是“指《周易》中同《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的说法呢?并且《辞海》在对《周易》的解释说“《周易》亦称《易经》,又简称《易》”。这岂不是陷入了矛盾的说法么?既然认为《周易》亦称《易经》,又怎能认为《易经》又成了《周易》里的相对《传》的内容呢? 也许《辞海》所认为的“占卦用的”,“共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才称“经”,而对这些所谓算卦的东西作出解释的是“传”。“经”与“传”都是《周易》或又称《易经》里的内容,《周易》里的“经”,或又称《易经》里的“经”,只是称“经”,而不是称《易经》,所以现在出现了“周易经传”的称法。看《辞海》里对《周易》和《易经》的解释说法,听起来怎么像是转轴子的话,也就是绕的让人无法明白《周易》是什么。才有此在现代的学术上,对《周易》或《易经》的说法是个混乱现象。 如高怀民的《先秦易学史》里这样说“易筮术在西周初年有三种,号为“三易”,它们是:一、《连山易》;二、《归藏易》;三、《周易》。《连山》与《归藏》二易很早被淘汰,东周以后只有《周易》流传。所谓《周易》,便是今所见《周易》本中除去十翼部分;也就是只有六十四卦象及卦爻辞,原是用于筮术占断的”。(先秦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按高先生对《周易》的内容说法,与《辞源》和《辞海》里的说法是不相同的,单从称谓来说也算是清晰的。 朱伯崑的《易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一文里是把《周易》与《易经》也是说成一回事。 “《周易》即《易经》一书里的内容,……《周易》自身是否存在着象辞相应之理,即是说,卦爻象与卦爻辞之间是否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自成为一严密的思想体系,这同《易经》的形成问题有密切关系。依近人研究,《周易》作为古筮用的典籍,……如关于《坤卦》象的筮辞,积累了许多条,从已应验的筮辞中选出一条,作为标准答案,便是《坤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或从中选出某一爻的筮辞,如选出守口如瓶,可以不犯过错一条,编在《易经》中,则成为此卦六四爻辞:‘括囊,无咎无誉’。总之,卦爻辞的素材,即筮辞,来源于对所问之事的回答。……此种尝试之一,是《易经》中有些卦爻辞的编排,……《周易》的编者,依此爻之事,整理其他筮辞,经过加工,便成为遁卦各爻辞的内容”。(《周易》二十讲廖明春选编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0页) 我们通过上面这段话来看,朱伯崑的“《周易》即《易经》”的说法,虽然与《辞源》和《辞海》解释的“《周易》也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