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一) (第1/3页)
第一章:《周易》是部诗化的政治哲学 “诗性智慧”是意大利哲学家维柯(1668年-1744年)提出的学说,在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巨大,其著名代表作《新科学》。维柯把人类原初状态时所具有的思维方式称为“诗性智慧”。 而原创《周易》就是诗性思维下产生的属人类文明史中最早的一部政治哲学。《周易》作者受其西周中早期之前诗歌的影响,用诗歌的体裁,诗的语言,增加吉、凶、吝、咎等判词,变论说文章,开论文之先河,论述君子修身、齐家、治国的政治道理。 《周易》一书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哲学,无疑是一部诗化的哲学。 《周易》政治哲学所体现的诗性智慧特点,不仅体现在以比喻为代表的表现手法上,而且《周易》的文体形式上还表现在诗歌结构形式的特点,既《周易》即是诗性的,又是诗体的。 通过笔者的《周易》文本的考证,已知《周易》一书原创结构既不是以《周易》一书里的名称做为繇题的春秋文本格式,更不是战国末期进一步篡改为数字卦爻格式文本(对《周易》一书的文本考证,见另著“周易哲学解读”)。 《周易》原创文本本是文章格式,所用早在商代已经产生的一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用作六十四篇文章排序而已。所以笔者恢复《周易》原创文本形式,来看《周易》犹如一部诗歌汇集。 我们且看《周易》一书的如“诗”形式和诗歌语言。若把《周易》六十四篇文章特征的是非“判词”去掉。《周易》每篇就如同《诗》里诗歌的结构形式和诗歌语言。 我们知道《诗》里的诗歌,占绝对数量的是四言一句的格式,但也有例外。《诗》里有极少数诗歌同时出现“三言、四言、五言”句子;或“六言、七言”的组合;或“三言、四言、六言”组合;当然《诗》里的诗歌里也出现有“二言”和“八言”的句子,不过这些杂言诗或类同于散文体的“诗”毕竟很少。 而《周易》一书里的文句也多是“四言句子”。 如《周易·乾》篇,若去掉推理判定是非的“判词”(我们给《周易》里出现的“吉、凶、吝、咎”等词称判词,以判定所论事物是、否、对、错程度之分),无疑就是一首四言诗: “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 见龙再田 利见大人 终日乾乾 夕愓若厉 或跃在渊 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 亢龙有悔 群龙无首” 这去掉“判词”的《乾》篇内容,与《诗》里的诗歌没有什么两样。 《诗经》第一首是《关雎》,其诗开头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这首诗描绘的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因君子是有家有国的分封统治者。 《关雎》这道诗的主要表现法是比兴,《传》云:“兴也。”孔颖达在《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诗》诸举草兽以意者,皆‘兴’辞也。” “兴”就是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诗》里第一首诗《关雎》,采用是“兴”的手法,而《周易》里第一诗文采用的是“比”的手法,即以龙来比喻君子为政之道。 无疑《周易》是在“诗体”的基础上转换成“文论体”。《周易》文章代表了从“诗”到“文”的过度体。这正体现了先民擅长模仿,比喻的实证。 我们再将是非吉凶判词添上,《周易·乾》就由诗歌变成了论说文章: ()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 译文:“一、(君子)应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即开始通达,有利,前途光明。 潜伏时期的龙,还不到升腾的时机,不可随意妄动。龙崭露了头角,有利造就伟大人物。君子终日努力不懈地进取,而到晚上警惕自省,这样去做,不断地磨练自己,就没有害咎。龙能升腾起来,又能潜回渊里,没有害咎。龙升腾到天空上,有利于造就伟大的人物。龙飞升到过高之处,将有悔恨。出现了群龙,都不争当首领,才是天下太平吉象。” 显然《周易》作者用诗歌的语言在讲述着君子修身为政的道理。 《周易》第二篇为《坤》,我们也将《坤》文按诗体形式恢复,来看其诗歌形式与诗歌语言: “坤元亨 利牝马之贞 君子有攸往 先迷后得主 利西南得朋 东北丧朋 安贞吉 履霜坚冰至 直方大 不习无不利 含章可贞 或从王事 无成有终 括囊 无咎无誉 黄裳元吉 龙战于野 其血玄黄 利永贞” 由此使我们看到《坤》文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韵律朗朗上口。尤其是文中所用“霜、方、章、囊、裳、黄”之字非常押韵。 可以说《周易》已经广泛地运用四言,兼有二言、三言和杂言的诗歌。我们读《周易》不但读出哲学思想,而且读出诗歌美韵来。 如《周易》第二十二篇《贲》篇的原文是: “()贲,亨。小利有攸往。 贲其趾,舍车而徒。贲其须。贲如濡如。永贞吉。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贲于丘园,束帛戋戋。吝,终吉。白贲无咎。” (译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