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打包一个皇太极的头!皇权不下乡(8K二合一!) (第4/5页)
·皇太极:oっ!? 只见一骠快骑,用长戈高举着一颗沾满了尘土的血迹人头,一脸惊恐,在所有八旗军士的注视下,快速奔向努尔哈赤所在的中军位置。 ………………………… 洪武时空,醉仙楼。 将万历朱常洛送回万历时空拿万历皇太极的头颅,然后又将这脑袋送去泰昌时空。 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很麻烦,但是实际上不过也就是季伯鹰心念一动的事,前后加起来也就是几秒钟的时间。 接着。 季伯鹰暂时没有继续去关注泰昌时空的辽东战场,等这一堂课上完之后,再来着手解决泰昌时空的问题。 主要也是因为。 现在泰昌帝的身体还没有恢复,导致季伯鹰也不敢贸然加速泰昌时空的时间。 毕竟一不留神,这哥们翘辫子了,那就没得玩了,得给李时珍他们调养泰昌帝身子的时间。 等李时珍回复之后,再酌情加速。 而现在的泰昌辽东,实际上就两件事。 第一件,坚守辽阳。 第二件,火速调集关内精锐于广宁,数量不需要太多,三五万即可。 这一波,努尔哈赤玩的是围点打援,而老朱玩的是围魏救赵。 “好了,我们接下来继续上课,理论课的第一个课题。” 目光,扫过在座的这帮天子储君。 季伯鹰折身,指向这宣纸上的第一行字。 「王朝覆灭之基层官吏」 “你们谁来告诉我,为什么基层官吏会对一个王朝的覆灭产生影响。” 季伯鹰淡淡开口。 话音落。
座位上的天子储君,一个个皆是顾左右而看,闭口不言。 课堂上回答问题这种事。 有时候,哪怕是心中其实已经有了答案,那也说不出来。 毕竟不说不错,说错了多丢人,这么多祖宗在呢。 “基层官吏,直接面对的是百姓,百姓安,则天下定,百姓乐,则四海盛。” 洪熙帝感叹似的开口说道。 “嗯。” 季伯鹰看了眼洪熙大胖,点了点头,表示对洪熙大胖这番话的认可。 “阿标,你站起来说一说,大明朝是如何进行基层管理。” 言罢。 座位上的阿标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 先是习惯性的环视了在座的众人一圈,接着才开口道。 “我朝最基层的地域划分为县,以县令管辖一地之权。” “自县令往下,便是不再设置官员,并且规定,县官不可下乡,但凡乡野之事,由地方宗族、乡绅胥吏协同县令管理。” “这是父皇开国之时,定下的祖制。” 太师椅上坐着的老朱,听到‘祖制’两个字的刹那,心头一个咯噔。 我的好大儿,不要提祖制啊! 老朱已经听怕了。 但凡提及祖制,自己就要被怼,已经被彻底怼麻了。 朱元璋开国以后,觉得这些当官的都没好人,一旦下乡准没好事,所以下令县官不可下乡,甚至在往后自编的《大诰》中也写明了,县官不许下乡,不得亲自督促乡里工作。 既然县官不可下乡督促,那这一大堆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而做这些事的,就是吏。 顺带一提,所谓官吏官吏,官才是朝廷的正式编制,吏只是官的协从,类似只有最低五险,没有一金的外包合同工。 “嗯。” 季伯鹰点了点头,给了阿标一个坐下的眼神。 随后,折身来到这宣纸之畔。 拿起笔架上的斗笔,于这宣纸之上,挥毫如墨。 五个字,在这宣纸第一行字的旁边出现。 「皇权不下乡」 众天子储君,都是眉头一皱。 “皇权不下乡,这是历代王朝之通病。” “而大明,尤为严重。” 季伯鹰言罢,目光看向坐在讲台一侧的老朱。 老朱心头一个咯噔:得,又来了diss了。 “老朱,我很理解你起初定下这一条祖制的意图是什么,你是不想看见官员压榨百姓,可是你想过没有,官不压榨百姓,可胥吏呢?” 再顺带一提,胥吏二字,胥和吏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身份。 所谓‘处官府职薄书’者为吏,‘任奔走供役使’者为胥。 从身份层次上来讲,胥既要听命于官,也要听命于吏,从地位上比吏还要更低上一档。 ‘胥吏。’ 老朱默念这二字的时候,季伯鹰手中之笔,并没有停下。 接着。 在这「皇权不下乡」五个字之后,季伯鹰又是写下了四个字:「胥吏集团」。 将斗笔放置于笔架,折身,目光扫过在场的这些天子储君。 一手负于腰后,另一手握着一柄戒尺,朗声道。 “一县之长,受朝廷调度。” “知县在任地方,于任期结束后便是调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