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3章 李自成:贵人识得额()?张献忠:七杀碑!李治:关我屁事?! (第2/4页)
/br> 两人都是陕西人,也就是老乡,都是穷苦出身,都是响应大起义,都是在发家后投入了第一代闯王高迎祥的麾下,都是差点被朝廷平叛军给干死,都是死灰复燃起了家,一个杀入明京建立了大顺政权,一个取得了蜀地天府建立了大西政权。 当然。 如果是要从后世名气上来说,张献忠这个名字比李自成的知名度要低很多很多。 毕竟,李自成那是正儿八经的闯王。 而闯王这个称号,那就是农民军领袖的代名词,是天下义军的共主,跟元末的小明王属于同一个概念,并且李自成最后攻入了大明帝京顺天府,从象征意义上灭了大明王朝。 而自从第一代闯王高迎祥挂了之后,众骨干推李自成为新闯王之后,张献忠就选择出去单干了,并且一直都与李自成不对付。 不过碍于自身实力的原因,张献忠也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明白自己已经无法与李自成逐鹿中原。 所以。 张献忠在湖广长江流域接连打了几年游击之后,尤其是被左良玉干了几次之后,毅然而然的带着六十万起义军入蜀,割据一地当起了土皇帝。 说起左良玉,更是让张献忠气愤不已,每次左良玉被李自成揍了之后,就会来揍一顿张献忠泄愤。 而提及张献忠这个名字,最有名的得属七杀碑:天生万物与人,人无一物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缘由如下。 李自成的大顺军败了之后,清军便是开始着手入蜀,着手剿灭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而这个时候的张献忠则是突然魔怔了,莫名其妙的开始在蜀地玩起了血色恐怖。 从各种各式的记载来看,关于张献忠在蜀地究竟杀了多少人,至今依旧是个未解之谜。 有说杀了六个亿的,有说把蜀地九成百姓都屠光了的,也有说杀了几百万的,也有说几十万的,也有说张献忠压根没有进行过屠杀,一切都是清朝的辫子刻意抹黑。 关于张献忠屠蜀这件事的真假定论,自从辫子朝没了之后,近现代已经吵了上百年,至今依旧没有一个定论。 从各类史料来看。 南明小朝延的文人,把张献忠和张献忠麾下的部系一分为二:这帮南明的文人是这样说的,在蜀地屠人食人的是张献忠和摇黄军,联合南明抗清大义的,是张献忠的部下孙可望和李定国,而加重蜀人灭绝的,则是清兵在平定期内干的。 也就说,是清兵屠的蜀。 再看清朝辫子的说法是:张献忠及其部下,以及南明军因为没有了粮食,所以共同屠蜀,共同食人,他们大清那会还在屠宰场的外围,根本不可能参与屠杀,后来反而是平定和重建者。 总结一下,清朝的辫子是为蜀地百姓带来光明和希望的和平使者。。 而近现代的观念则是:李自成、张献忠推翻了万恶的封建明朝,是推动历史进程的时代领袖。至于在蜀地屠人和食人的,只是不受控的张献忠部下的摇黄军,以及南明军的李调燮曹勋等小军阀,蜀地人口的灭绝是封建王朝罪恶下的必然规律,万恶的旧社会,除了农民,其他都负有责任。 观念概括下来,这事和张献忠无关。 说法不一,各有道理。 谁屠的蜀人已经搞不清了,其中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也已经是不得而知。 但是有一点可以百分百的确定,不论是屠杀还是疫灾,那就是蜀地的确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经历了一场人口大锐减,锐减程度高达90%,十个蜀人就只有一个活了下来。 清初之时,因为蜀地无人,后来都是从湖广强行迁过去的。 只是张献忠屠蜀这件事,细想起来,其中有些地方,确实比较猫腻。 比如,张献忠麾下的义军几乎走遍了整个南边,在湖广之地不屠,在长江流域不屠,为什么非要去蜀地屠。 难道蜀地的人杀了爆装备? ………………………… …………… 讲台之上,季伯鹰目光瞥了眼这天启年还没发迹的李自成和张献忠。 他之所以把这两人给弄来,主要原因就是为了确保万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兄长,他二人要如何处置?” 老朱看着讲台下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眉头皱起。 依老朱的想法,既然确定这两人未来会对大明造成不可逆的创伤,那不如就直接当场砍了,一了百了,省事。 至于交流。 原本老朱的确是很有一番兴趣和李自成交流下心得。 但现在看来,老朱想交流的并不是眼前这个李自成,而是和那个已经发了迹,有过人生阅历的李自成,也就是崇祯时空或者南明时期的李自成。 “既然时代选择了他们,那就说明他们的身上必然有出彩之处。” 季伯鹰不大相信那一句,如果没有这个人,还会再有那个人的说法。 这一点,比较一下刘邦和李自成,就能得到一定验证。 刘邦的麾下有萧何张良韩信,但李自成的麾下就没有可以与之比肩的治世之才。 而这,也是为什么李自成仅仅在顺天待了42天就被迫退入关中的核心所在,辅臣不给力,稳不住江山。 明末的这一遭农民起义,就算是没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依旧会风起云涌,但没有李自成和张献忠,最终能不能形成那等对大明王朝的毁灭性打击,就难以两说。 而且。 现在有两个现成的人才摆在这,岂有不用的道理。 “卯一,我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