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双龙合璧谋定天 (第1/2页)
皇帝李跬口中的楚王李跃,大概是他能想到的在这时候唯一能帮到他的人了。两人都是先皇同一妃子所生。年龄方面,李跃年长于李跬5岁。在性格方面,兄弟俩可谓是截然不同。作为皇帝的李跬,推崇武力镇国,所以从小都是习武强身、排兵布阵。而他的兄长李跃则是信奉仁孝治世,从小便饱读各类诗书,钻研智谋之术。在少有战事的先皇时代,读书之人的地位是胜于武者的,是被人尊崇的。加之其母出身名门,自小得以有所教养。这就造就了在18个皇子中,李跃是最讨众臣所喜欢与认可的。故而,在未立太子的先皇突然驾崩后,众臣一致推举李跃登基为帝。本以为李跃众望所归地成为皇帝,但中途杀出了越王李驰。从越州之地起兵,直扑京师长安。其声势,浩浩荡荡,大有蓄谋已久之意。朝中大臣见状束手无策。然命不至绝,两兄弟一文一武分工明确,又靠着陆贤和林弘明的拼死相助,最终守住了江山与性命。越王一乱平定后,考虑到自己身体羸弱,哮喘多年,加上心肠软善,李跃自认为难承皇权这一沉重的神器,于是提议让更为健壮、年轻的李跬承袭皇位。就这么的,李跬成为了新皇帝。 为让弟弟放心地君临天下,李跃辞去了所有官职,不求数州一道之王侯封地,只留楚王称号及万亩千户的食邑。并遣尽了府中一众门客谋士,归还兵权虎符,一心扑到了儒家学术的研究与各地绝美风景的游玩之中去了。从此,远离朝堂,四处周游。听说,最近他才游历完齐鲁一地,拜访了孔子的故居,于10日前刚回到住所-原阳。而那,距离长安足足有900里。 若是以600里加急的方式去传唤楚王,诏令在路上都得要花上一天半的时间。李跬大概是在久居皇宫,理不清这样的逻辑关系。依旧在静坐等着,在他看来,楚王似乎会和其他大臣一样,乖乖地于一个时辰内就会出现在他面前。 喜公公离开刚满一个小时,李跬便叫唤了起来:“来人!来人!” 一名太监赶紧进来,躬身答应道:“皇上,奴婢在!” “为什么小喜子宣旨至今未回?楚王为何还不来见朕?”等待的焦虑让李跬暴怒了起来。 “皇上,喜公公已拟好诏书并差人600里加急给楚王送去了。”太监颤抖地回了话。 “600里?他不在京城府中吗?” “皇上,楚王现身在原阳处。” 一问一答之下,李跬才意识到自己的急躁。挥了挥手,又将太监驱逐出了寝殿。尔后,熟悉的孤独气氛回归并继续笼罩在其周围。 雨停了,还剩下浓密的乌云和偶尔间的惊雷。自然,还找不到星星的踪迹。何况那明月? 又过了大概一个时辰,喜公公回来了。 “小喜子,楚王最快啥时候能到朕的面前?”知道了900里概念的李跬cao着微弱的声音问道。 喜公公没有急着作答,轻声走到了案台前才躬身禀报:“皇上,楚王已至殿外等候。” 这句话脱口而出时,恰逢一声惊雷。不知是雷声还是这一消息,惊醒了疲倦却不想入睡的李跬:“快!快宣他入殿!” 随着喜公公牵引,楚王李跃急促地从殿外走到了大殿中央。 “臣李跃,拜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即便是亲兄弟,但在儒家的教化下,君臣关系盛于其上。李跃捋了一下袍服后就单膝下跪及作着揖。从那湿润的袍角可以看出他是冒着大雨赶来的。鞋底的泥土在大殿的石地板上盖了许多的印子。这不符合礼数的举动放在平日,可是杀头之罪。只是特殊时期,净鞋这一环节被李跃给省去了。 “兄长快快请起。你我兄弟二人就没必要弄这些繁琐的东西了。”兴奋的李跬来到了李跃的面前,将其扶起,同时招呼喜公公拿来椅子与茶水。 还没等李跃坐稳饮茶,问题便接踵而至地迎面飞来:“兄长,我这诏令都没到,你怎么就到京城了?你不是原阳吗?那距离这都900里的路程。再说了,我多次请你回归朝堂你都拒绝,甚至不愿来京城看望我。这次怎么就主动过来了?” 李跬的问题,有合理的,也有像孩子打闹时才能出现的。 李跃抿了口茶,笑着摇了摇头:“你以为我想回京?你那朝廷规矩多,束缚人得很,我只想要自由自在的日子。我这不是被骗回来的吗?3天前,我收到陆贤的密信。信上说朝中要出大事,需要我速回。他也没写明啥事的,我一头雾水但也只能匆忙赶来。刚刚我才赶到了京城,也才知道他已卒。而至于信中所说的大事,我估摸着你会知道点情况,这便急匆匆赶来。” 李跬听完,直了直腰板,望向殿顶感叹:“陆贤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