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明方现林中路_第七章 明暗两处皆悲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明暗两处皆悲秋 (第2/2页)



    刚有丝亮光的甘露殿再度暗了下去,也彻彻底底地安静了。

    与其只有一墙之隔的丰华殿,这时却开始亮起光且是耀眼。

    丰华殿处,楚王李跃已在做着工作前的准备了。

    而这里,也是他曾经奋斗过的地方。

    自他离朝之后,这里便无人居住。但其弟李跬并未让这里荒废,安排专人定期打扫着这座宫殿。

    与甘露殿一样的布局,一正殿两偏室。因有人收拾的原因,殿前的石板上见不到杂草与青苔。清静了好几年,今天又迎回了它的喧哗。

    先是举着火把的卫士入殿清查。没有以往旧宅重启时蝇飞禽窜、蛛网密布的场景,火光所至之处,皆是沉寂宁和。

    卫士报了安全后,李跃才在太监的指引下进了殿。虽说是指引,但在这里,他比在场的任何人都熟悉。

    殿内的布局还是那么熟悉:8年前挥笔疾书的案台还在原地。因岁月侵蚀的漆面处,有着人为修补过的痕迹。案台上的书简,恰记得就是自己离开时所置,这么多年以来从未被更换过。书简所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之言行汇总编辑而成的《论语》。对于这本巨著,数代先贤给予高度评价,甚至有言说:半本论语可治天下。这大概的确就是他时常品读此书的缘故吧。

    李跃刚落座,一太监便来报:“楚王,各大臣已应召在殿外等候。”

    “让他们进来。”

    “是!”

    太监的离场与大臣们的入殿是交叉同步的。

    “参见楚王!楚王一切安好,是臣等之幸,社稷之幸!”

    入殿了的大臣先是跪拜,之后由领头的行了礼言。

    李跃望了望这些曾经一同奋斗的大臣们,不禁感慨万千,慌忙起身走到大臣们的跟前,回礼道:“各位大人免礼,本王再得皇上信任,是莫大的荣幸。今后我们一同努力,报效朝廷。”

    近距离的细看,李跃才发现大臣们大多已是两鬓斑白了。并且,所有人的身上都没有了多年前的那种活力,成熟的眼神、拘谨的身姿,还有莫名且带有无奈的神态。或许是这么些年了,他们早已累了。

    没等各大臣回应,李跃又说了话:“深夜召见各位大人,本王有所愧疚。之所以召见,一是想了解了近些年朝中的情况,二是有些个急事想和大家商议。不过在此之前,我命人弄了点糕点,先吃饱肚子先。”

    楚王体恤下属的习惯没有变,这让这些大臣似乎看到了过去的自己。越王作乱之时,他们也会时常忙碌到深夜。而到这时,总会有美味的糕点和暖暖的茶水去填充空虚的肚子。

    吃着糕点的大臣,无不落泪着。

    但同样吃着东西的李跃没有发现画面,以为是如昔日一样,各自边吃边忙着。

    直到最后,刚才领头的大臣起身,于案台前下跪叩首:“请楚王放心,臣等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后,其他的大臣也就地跪下叩首,齐声呼道:“臣等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样的表态,才引起了李跃的注意。他放下了手中的茶杯,看着,眼眶里已经泛着泪水。

    饱腹之后,他将众人职责重新划分了一遍,并赐座左右。

    秋日夜晚里的风已是凉意满满了。然而殿内却是热浪一阵阵地涌起。

    阔别了数年之久,众人间的协助默契犹在。有在向楚王逐一汇报历年朝堂事件及处置情况的,有搬运及整理大臣奏疏的,有审阅奏疏作初议。总之,各司其职,往来穿梭于大殿之中。

    原本只有烛台、案台的大殿内,在不到一个多的时辰里,就添上了四个大书架,数张案台。竹简数百件,奏疏上百本等等。就连原本放置于地的灯烛架子,也唤来了几名工匠,将其固定于柱壁之上。偌大的大殿,顷刻间变得那么的狭窄,时不时还有人踢着了桌脚椅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转眼间,天将破晓,却无人发现。

    终究是李跃熬不起岁月,双眼通红充血的他下达了休息的命令。倘若是以前的身子,这群大臣们会违命地继续忙碌着。但他们也老了,也没能躲过时光的折磨。所以,大伙议定了轮班制,分批次地回去休息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