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5章 李广案终(万字章) (第3/6页)
/br> 他开口道:“罪宦死不足惜。民间纷传,李广私藏了邋遢道饶《长寿经》。” “这种荒诞不经的谣言,朕是不信的。” “常风,你去李广府邸,好好搜查一番。若搜不出,则可正人心而靖浮言。” 弘治帝好手段! 其实,李广这些年大肆敛财,弘治帝不管不问,不光是因为张皇后护着李广。 另一部分原因弘治帝将李广当成了一头猪。 猪嘛,养肥了才好杀。 弘治帝并不贪财,但他需要海量的银钱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让国力蒸蒸日上,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李广的家财,自然是弘治帝实现政治抱负的无数垫脚砖之一。 但弘治帝又不好在曾经的心腹太监自尽翌日,立即授意常风抄他的家财。那会有贪财好货之嫌。 于是弘治帝编了一个理由,让常风查找奇书,破除流言。 找奇书只是一个明面上的由头,查抄李广累以巨万的家财才是真正目的。 弘治帝太鬼了。 常风亦是个鬼精。他立马领会了弘治帝的意图。 常风拱手:“臣常风领旨。” 抄家是常风的拿手本校 他带着查检千户所在京的七百袍泽,浩浩荡荡来到了李广的外宅。 石文义笑道:“常爷,成化二十二年,我便是您手下的抄家学徒。” “今儿您老只管喝茶吃点心,跟徐爷、钱爷闲聊。” “抄家的事儿您交给我。我给您露一手。也省得袍泽们私下讥讽我是个只会迎来送往的‘大伙计’。” 常风笑道:“好。今日看看我十三年前带出来的徒弟抄家手段如何。” 李广的外宅顶的上大半个王府大。分为五院。宅邸之外还引了玉泉山的水作为环府溪。 常风跟徐胖子、钱宁坐在中院的石亭之中,喝茶闲聊。 钱宁道:“李广死了。司礼监秉笔缺员,坤宁宫管事牌子也空了出来。” “我觉得,张永张公公有可能进司礼监。刘瑾可能接任坤宁宫管事牌子,跻身太监之粒” 常风道:“公公自古好威名啊。不过张公公的威名不是假威名,而是真威名。” “他生勇武,颇有领兵之才。王恕、马文升曾评价他是‘壮士张’。” “司礼监里多个懂带兵打仗的秉笔,远强过多个只懂勾心斗角,聚敛钱财的秉笔。” 徐胖子插话:“张公公的确勇武。我艹!上回在东厂演武场,他开了一张五石弓。” “我这个锦衣卫里出了名的二百多斤的大力士都自愧不如。” 张永无论人品、能力都是公认一等一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张永最好的朋友是远在陕西养马的杨一清。 常风笑道:“至于刘瑾。他六岁入宫。在宫里当了整整四十多年差。前三十年一直官途不畅。” “这一回,也该轮到他官运恒通,晋身太监了。” 钱宁笑道:“刘瑾是常爷您的老侄子。他升了官,您脸上也有光啊。” 常风微微点头:“是啊。我们都是老内相的人。我巴不得他风风光光的。” 徐胖子边啃着一颗油果子,边:“刘瑾拿着糖糖是真不错。去年夏糖糖随口馋油炸知了。” “刘瑾堂堂一个宫里的监丞,竟大热顶着大日头,扛着裹面筋的长竹竿,满皇宫给糖糖黏知了。” “最后攒了五百个倒霉的知了,放在冰鉴里,送到了郡主府。” 常风感慨:“刘瑾嘴上称糖糖姑姑。其实我心里清楚,他把她当成了女儿啊!” 众人闲聊了一个时辰。 石文义兴冲冲的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厚厚四本账册:“常爷,李广这厮真是毫不避讳,他收受贿赂也好,与民争利也罢,全记了明账。” 常风接过账册翻了翻,上面都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官送“白米”若干石,“黄米”若干石之类。 朝野皆知,这是给李广行贿的隐语。白米是白银,黄米是黄金。 常风道:“让丁大算盘过来。统下总数。” 司账百户丁大算盘走了过来,常风给他让了座。 丁大算盘放下吃饭的家伙,算盘珠拨得飞快。 尽管丁大算盘业务娴熟,李广海量的纳贿账目还是让他算了整整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罢。丁大算盘一指算盘珠:“李广家财,银子总数三十一万两。黄金一万两。” 常风吃惊不已:“这么多?” 要知道,成化二十二年时,常风从蔡侍郎府邸抄出三万两赃银,都算是文数字了。 那时皇帝的内承运库不过存银三万两而已。 自弘治帝登基后这十二年,大明现盛世光景,江南商业兴起。 商业兴起导致的连锁反应,便是走私贸易更加猖獗。 数目庞大的倭国白银、西洋白银,流入了大明。导致大明的白银流通量逐年增加。 饶是如此,一个司礼监秉笔敛银几十万两,还是有些耸人听闻。 徐胖子惊呼:“我艹他娘的。这李广真能捞啊!” 李广这么大的府邸,抄起来自然费劲。 整整一,石文义只完成了“抄家八藏”中的窖、壁、檐三藏。 抄出银票、现银共计五万两,黄金一千两。 距李广的账目数字还差得远。 傍晚时分,常风安排好值夜事宜,刚要离开李广外宅回家,内阁阁员李东阳来了。 李东阳朝着常风一拱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