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演义:隋唐的诞生_第113章 陈蒨去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3章 陈蒨去世 (第5/5页)

高湛命令刘桃枝下死手,于是,高孝琬的两条小腿就被打断,活活疼死,哭死。

    高孝琬一边哀嚎,高湛一边对高纬说:“孩子你不要怕,父皇这是在帮你清扫道路。”

    五弟安德王高延宗得知消息后,哭天抢地,眼睛都流出血了。咋办?是皇帝杀的哥哥,除了扎草人发泄,高延宗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高延宗一边抽打草人一边骂:“你为啥要杀我哥哥,为什么!”这下好,和士开又把这事儿报告给了高湛,高湛这次亲自拿马鞭抽打了高延宗二百鞭子,高延宗差点丧命。

    至于老二高孝珩、老四高孝瓘、老六高绍信,他们在高孝琬之死事件中,没有发表任何看法,他们都知道,但凡只要自己一个表情不到位,就得遭受到高延宗的下场。

    高湛并不会纵容高纬的迅速崛起,自古以来,太上皇和皇帝之间就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赵武灵王和赵孝成王之间如此,李渊和李世民之间如此,宋徽宗和宋钦宗之间也是如此。大家都是皇帝,究竟听谁的?权力是男人的春药,尤其是皇帝。没有咽气之前,太上皇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权力的。

    东平王高俨是高湛的第三个儿子,比高纬小两岁,现在八岁。别看这么小,高俨就表现出勇敢和果断,相比高纬的唯唯诺诺,高湛更喜欢高俨。这一天,高俨喉咙生病了,高湛找来御医徐之才给他看病,徐之才说:“太上皇,三王爷这喉咙都病根非用针插不可,但微臣怕……”“怕什么,我不怕,来吧。”还没等徐之才说完,高俨就直接答应了。

    高湛听高俨这么一说,一脸震惊:“儿呀,你可别说大话哦,这样真的很疼的。”“尽管插针就是。”高俨一脸坦然。于是,徐之才开始了他的治疗手术,只见一根又长又粗的针插进高俨的喉咙,一旁的胡皇后和宫女们都吓得直哆嗦,高俨硬是一声不吭,表情上没有丝毫的惧怕。高湛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忍不住拍手称赞:“不愧是我的好儿子!”

    “父皇,大哥太懦弱了,怎么能统率天下!”高俨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话。高湛又是一顿夸奖,甚至产生了废掉高纬拥立高俨的意思,胡皇后也这样想。不过,这想法很快消失了,高湛知道,皇帝是不能轻易更换的,但我可以给你升官,给你特权,让你像皇帝一样。

    此后,高湛、胡皇后更加宠爱高俨了。高俨小小年纪就被高湛任命为京畿大都督、领军大将军、御史中丞。高湛下令,赐予高俨和高纬一样的出行特权。

    北魏的旧制度是这样的:御史中丞外出时,即便是遇到皇太子也不用避让,只是分路并行即可;而王公们离他们很远时就要停车,把驾车的牛牵走,把车轭放在地上,等待他们通过,如果行动稍有迟缓就是违法,开道的警卫就用红色棍棒打驱逐,不管你有多大功劳。

    北齐建立后,这种旧制度就被高洋废止了。但高湛为了表达对高俨的喜爱,下令恢复了这种制度。高俨刚上任那天,凡是京畿的步骑、领军的属官、中丞和司徒的仪仗随从,都全部出动,高湛和胡皇后在华林园东门外设置帷幕观看,派遣使者骑马疾驰到高俨的仪仗队那里。

    使者被高俨的警卫拦下来后,自称是奉太上皇的命令而来的。高俨一听,什么玩意儿?你说是太上皇的使者就是呀?先给我打了再说!手持红色棍棒的警卫们应声打碎使者的马鞍,马受到惊吓,把使者颠下来。远处的高湛看后,没有生气反而大笑,对胡皇后说:“咱们俨儿真威风,哈哈。”于是,高湛亲自令高俨停车,并且当面对他夸赞、慰问了很久。

    全邺城的达官显贵和百姓都出来围观,大家都知道了太上皇对东平王的重视。

    有了父母的宠爱,高俨更加自信和随意。高俨常在邺城含光殿办理政事,同宗族长辈都向他下拜表示尊敬,高俨觉得理所应当。高湛有时去晋阳,就把留守邺城的任务交给高俨。

    高俨衣食住行的规格和待遇都跟高纬一样,一时间,北齐的大臣分不清高俨和高纬谁才是现在的皇帝。一次,高纬在南宫请高俨吃冰镇的李子,高俨一脸不爽地吃完就走了,高纬莫名其妙。回去后,高俨对手下人撒气:“我哥哥有冰镇李子,为什么我却没有!”

    下人被狠狠抽打了一顿。此后,只要是有好东西,下人们第一个弄来送给高俨,但凡是高纬比高俨先得到新奇玩意。属官和工匠们都要被打骂。

    从感情方面来说,高俨确实更得高湛的喜爱;从理智上来讲,高湛也需要培植高俨来压制高纬一党,这样他高湛才能最安全。

    高湛也没有那么变态,他只不过是在巩固皇权罢了,他在位的时候,还是基本上能举贤任能,元文遥就是其中一个。在一日朝会上,元文遥上书高湛:“陛下,自魏末以来,各地县令多为出身低贱的小厮小吏,士人都以当县令为耻。可县令是国家最底层的官员,他们是治理百姓的根本,臣认为应该改选县令的办法,挑选贵族子弟去担任,并且要通过朝廷正式的任免文件。”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元文遥此言一出,祖珽、斛律光、胡长粲、冯子琮等人纷纷点头称是,高湛也认为这是一个很实用的办法:“那要怎么劝说这些贵族子弟去县里做官呢?”

    元文遥接着说:“一定要让贵族子弟感受到朝廷对县令的重视,这样他们才不会以之为耻,才不会申诉。臣建议,把新任免的县令召集到神武门,让赵郡王宣布圣旨,逐个点名,依次慰问和劝说,然后再派遣出去,从今以后,县令一职必定会受人追捧,地方治理也会有很大改善。”

    随后,高湛就当场任命了一批县令,并且让赵郡王高睿去神武门宣读圣旨,让贵族子弟们都到基层一线去锻炼,了解民间疾苦。果然,此事儿过后,北齐对基层的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改善,以后的县令都由士人担任。元文遥也因此被封侍中、中书监,后来又升任尚书左仆射,而且还被赐姓为高。

    高湛也想搞点文治武功来给自己贴金,两次大战已经击败北周,于是就想编修国史来自抬身价,于是公开征求人才。按理说写过《魏书》的魏收应该是最佳人选,可魏收写《魏书》时候就加了很多个人观点,导致很多北魏旧臣非议;而且魏收多次贪污腐败被治罪,虽然魏收最后花钱了事,但名声已经被自己搞臭了。

    高湛一直爱惜魏收的才能,还曾专门派元文遥去安慰被免职的魏收,说让他不要气馁和自责,迟早要重用他。高湛对魏收的喜爱,就像对祖珽一样,你有才就行,人品倒是其次。魏收也是心里有数,于是他主动让贤,推荐了李德林。魏收推荐李德林,得到了祖珽、阳休之等人的一致认可,李德林确实是最佳人选。

    于是,李德林一跃成为北齐文坛新星,和颜之推一起在文林馆共事,除了编修国史,李德林主要任务就是给高湛写一写颂歌。

    正当高湛享受着太上皇的乐趣时,南陈却因为皇权更迭发生了大动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