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代_第九十七章魏:田子方,卜子夏,段干木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七章魏:田子方,卜子夏,段干木 (第1/4页)

    田子方:姓田,名无择,字子方,魏国人,魏文侯的友人,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道德学问闻名于诸侯,魏文侯慕名聘他为师,执礼甚恭。

    田子方:名无地,初事魏文候,继任齐相国。国富民强,齐国大治,其为人也,刚毅果决,傲王侯而轻富贵,闻名诸侯,声望名于当世。世称田氏后裔,有子方之遗风焉。魏文侯常与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谓子方曰:“钟声不比乎左高。”子方闻之而笑。文侯问何笑之有?子方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文侯曰:“善。”一日,文侯命太子击为中山君,击受命而出。遇子方乘敝车而至。击忙下车,拱立道旁致敬,子方驱车而过,傲然不顾,恶其以富贵骄人。

    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身旁,多次称赞谿工。文侯说:“谿工,是你的老师吗?”田子方说:“不是老师,是我的邻里;他的言论谈吐总是十分中肯恰当,所以我称赞他。”文侯说:“那你没有老师吗?”子方说:“有”。文侯说:“你的老师是谁呢?”田子方说:“东郭顺子。”文侯说:“那么先生为什么不曾称赞过他呢?”田子方回答:“他的为人十分真朴,相貌跟普通人一样而内心却合于自然,顺应外在事物而且能保持固有的真性,心境清虚宁寂而且能包容外物。外界事物不能合符‘道’,便严肃指出使之醒悟,从而使人的邪恶之念自然消除。我做学生的能够用什么言辞去称赞老师呢?”

    田子方走了出来,魏文侯若有所失地整天不说话,召来在跟前侍立的近臣对他们说:“实在是深不可测呀,德行完备的君子!起初我总认为圣智的言论和仁义的品行算是最为高尚的了,如今我听说了田子方老师的情况,我真是身形怠堕而不知道该做什么,嘴巴像被钳住一样而不能说些什么。我过去所学到的不过都是些泥塑偶像似的毫无真实价值的东西,至于魏国也只是我的拖累罢了!”

    田子方看见一匹老马站在道旁,叹息着(神情)呈现出志在千里的样子。便询问赶车的人说:“这是什么马呀?”赶车的人回答说:“这是旧尊老家所养的一匹马,由于老弱不再使用了,便牵出来想把它卖掉。”田子方说:“年少的.时候贪用它的力气,年老的时候就把它抛弃,仁义之人不能这么做。”说着便用5匹帛赎买了这匹马。老臣罢武听说之后,便知道有所归向了。

    田子方赎老马这则寓言,讲述了老臣罢武之所以能够知所归心者,是由于他向往以束帛赎老马的田子方。它说明,少者怀之,老者安之,这是常理、常情,那种卸磨杀驴的做法是令人寒心的。

    魏国太子子击出行,在路上遇见老师田子方,下车行礼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呢?”田子方说:“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富贵的人怎么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如果对人骄傲,那么就要失去国家,大夫如果对人骄傲,那么就将失去封地。失去他国家的人,没有听说有以国君的待遇对待他的;失去他的封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用大夫的待遇对待他的。那些贫贱的士人,如果谏言没有被采纳,行为也和人家不投机,那就穿上鞋子离去好了,到哪儿去不能成为贫贱之士呢!”子击于是向(田子方)道歉。

    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汉族,中国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在孔门弟子中,子夏并不像颜回、曾参辈那样恪守孔子之道。他是一位具有独创性因而颇具有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关注的问题已不是“克己复礼”(复兴周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因此,子夏发展出一套偏离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孔门十哲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人物,也称为四科十哲。子夏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是孔门十哲中“文学”科的重要代表人物。子夏求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他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相处。

    子夏学有所成后,在鲁国做官,为莒(今莒县)父宰。他在任期间,将曾子讲堂扩大而成卜子书院,是莒县建立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古书院。

    孔子去世后,他到魏国西河讲学,开始了55年的教学生涯。子夏继承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把“仁”作为教育学习的中心内容,主张国君要学习《春秋》,汲取历史教训,他提出了“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观点。同时他以“经世致用”的思想,首启儒法融通的先河,与时俱进,儒法兼容,培养出一大批的治世英才,其中法家鼻祖李悝、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都是他的弟子,他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魏文侯采纳卜子夏建议,招贤纳土,改革变法,成为战国时期一代明君。

    孔门弟子中有著作传世者,以子夏最多。后汉徐防有“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之说,可见他在孔门诸子中的重要地位。他不仅传承、发展了儒家学说,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还使儒法思想交融,是法家思想的启蒙者。

    唐玄宗时,子夏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南宋时,封为“魏国公”。明嘉靖九年(1530)改称“先贤卜子。”

    自孔子卒后,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西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如果说赵襄子赵无恤是进入战国之后第一位君主大鳄的话,那么第二位一定非魏文侯魏斯莫属。

    魏氏的祖先是晋国晋献公手下的大臣毕万,因为跟随晋献公四处征伐有功,而被封为在了魏地,毕万死后,其后世子孙以封地为姓,渐成魏氏。

    魏国几经沉浮,到了春秋中后期就成为了晋国六卿之一,再后来魏氏、韩氏、赵氏联合灭了智氏,自此奠定了三家分晋的格局。

    当是时也,晋国有权势的卿大夫中,最强的智氏灭亡了,第二强的赵氏被削弱了,韩氏本就是最小,各方面的因素叠加,却成就了魏氏。

    就好比现在的商战,当行业老大和老二掐起来的时候,就是老三崛起的最佳时机,关键就在于老三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罢了,很显然,作为“老三“的魏氏抓住了。

    当晋国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