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三章发行国债!驰援大东北!朱老四和朱八八游览大明金库! (第1/6页)
此时奉天殿的百官纷纷朝着李逍看了过去。 “那可是三万人啊,如何安排?” “对啊.若是都有朝廷安排,那可是极大的一笔支出!” “可不是嘛.虽然现在国库比较富裕,可花费也大啊,马上圣上就要打仗了,花银子更是和流水一样.” 国师虽说圣人归圣人,但遇到这种无法理解的问题,他们还是纷纷私下讨论。 李逍拱手道:“回圣上,现在我朝已经通铁路一路畅通到山海关,交通十分方便,可以加大两边的交流。 虽然这建州是我大明的领土,可那边的人依旧是游牧为生,说的满语,用的满文,若是来年牛羊收成不好,还会想方设法来中原劫掠,这跟北方的瓦剌有何区别呢? 依臣之见,我大明可展现大国气度,在建州为他们修筑城池建房屋,设学堂传汉文,教化他们耕种土地,北方天寒地冻,但却可以种土豆、红薯这些耐寒的作物。另外可以将大明先进的养殖业技术传去,规范养殖业提升产量,另外用河流湖泊养鱼使其富裕。 当年秦始皇雄才大略,书同文,车同轨,如今这女真还是用的满文和满语,既然是我大明的国度,岂非异类? 这三万儒生,尽可安排到建州诸卫去,修建城池,设学堂,教他们说汉语,传儒学!驰援大东北,真正将疆域融入大明!” 一番话落下来。 朝廷官员们都惊呆了。 谁能想到,国师的气度居然如此之高。 居然是要整个汉化女真各部,整体建设北方,还要将大明的儒学传过去。 “好!说的好!” 朱棣激动地从龙椅站了起来,没想到李逍许多天不来上朝,一上朝就语出惊人! 这话简直是说到朱棣心坎去了。 他一直对建州这块土地念念不忘。 虽然占了土地,却没普及文化。 文化不同汉,这种暂时占领土地的方式,肯定有弊端。 指不定哪天那边一联合,就跟正北方的瓦剌一样令人头疼。 朱棣笑着看向李逍道:“爱卿,你的意思是,这群考不上官的儒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去汉化其他疆域的民族,是这个意思吧你说的这个计划如何称呼?” 李逍拱手道:“是,物尽其用人尽其能,这些考不上官员的秀才们,并非一无是处,至少他们的儒学非常精通,我们将儒学传播过去,就是传播我们的文化。 不单单是儒生过去,届时还要派遣工匠,农人,迁移到那边,修建城池,那边苦寒,给牧民们一个安居乐业之地,遮风挡雨之所,享受我大明朝一样的待遇,才能展现我朝大国风度。 随后,鼓励通婚,设我大明的机构,如今那边还没有土地还未分配好,刚好就由我们朝廷来划分土地,免除了改革之阻碍,如此一来,这建州就和我们华夏土地其他府、州没什么不同了,此计划,就叫做驰援建州!” 李逍顿了顿,继续说道:“刚才张侍郎说的也没错,这些儒生,洪武年间就享受秀才待遇,读了一辈子书,突然取消这些优惠待遇,的确是有些不仁义。既然我为儒圣,就为这些读书人做些实事,让他们有个活计干,有谋生之道。” 李逍虽然不喜欢满族,不过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一个都不能少。 只需要提前让他们汉化,享受天朝的庇护,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未来那些事情就不会发生! “好!不错!驰援大东北.” 朱棣微微颔首,随后看向其他官员,道:“众爱卿,觉得国师此举如何?” 一时间,场面略显沉默。 显然这个计划非常之大,不少人还没回过神来。 良久,一名名叫张寒的言官走了出来,拱手道:“圣上,那边不过是一些蛮夷,野猪皮。按照国师的说法,传汉文,鼓励通婚,这样一来就血脉相容了,融入我们高贵的汉人血统,这是否.” 言外之意, 就是觉得将这些蛮夷融入汉族,觉得侮辱了汉族血脉。 此言一出,朝堂上其他官员也纷纷应和,表示此事的确要多思考一下,不能急于下决定。 “张寒。”李逍看向那言官笑道:“据本国师所知,你祖上应该是陇西人吧。” 因为精神点加满的缘故,李逍的记忆非常好,朝堂上的官员,他在吏部看了一遍档案,全部记载脑海之中。 张寒拱手道:“回国师,的确如此。” 李逍笑道:“那你觉得你是什么人?” 张寒昂首挺胸,颇为自豪的道:“自然是汉人了。” 李逍道:“你真的是汉人吗?可在唐朝的时候,你这个地方可是匈奴的地盘啊,往上数十几代,你说不定就是匈奴人啊。” “这” 张寒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似乎很有道理啊。 李逍接着,看向另外一个私下讨论的工部侍郎赵武道:“赵武,你老家是大宁的吧?” 赵武点头道:“承蒙国师厚爱,下官老家是在大宁。” 李逍道:“你觉得你是什么人?” 赵武道:“当然是汉族了。” 李逍笑道:“往上数十几代,你说不定是契丹人。” “这” 赵武也愣住了,别说.还真有可能。 随着这一幕,大家似乎都有些明白国师的用意了。 李逍哈哈一笑,道:“匈奴,契丹,突厥,乃至更远的百越、戎、羌这些不都是历史上曾经当朝的外族吗?如今他们的后代,乃至于你们,哪个不认为自己是汉族?历朝历代都在将外族汉化,这就是我汉族的文化底蕴所在。我大明,泱泱大国,难道这些气度都没有,还会在乎外族融入我们的血脉?要本国公说.” 李逍浑身散发出一种威严,接着豪气云天,道:“只要融了我们汉族血脉,那就是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