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75章 我只感觉这个世界太美了。 (第3/3页)
id='gc2' class='gcontent2'> “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尝试寻找【美】之下的残缺,并且为之付出,创造最新的美。” “比方说,我能看到当初我们在贫困山区建的小学里,孩子们终于可以坐在教室里,用现代化的教具设备汲取知识,眺望未来,这也同样让我感受到了美。” 说到这里。 李景霖感叹了一声。 “世界从不缺少美,我们需要降低感受美的阈值。” “感受美,表达美,并且发现美背后的残缺,然后去创造美,这是艺术家最应该做的。” “或许,你觉得平平无奇的日常,就是别人做梦都难求的天堂。” 美学体验! 众位音乐家对视着。 豁然开朗。 现代人。 对于美学的体验。 是愈发的贫瘠。 自然无法让艺术迸发以往的那种生命力了。 何为贫瘠呢? 便是感受美的阈值变的高了,而且,不愿意降下来。 为什么那些遭受苦难的音乐家,往往能够创造出更加震撼人心的作品? 正是因为他们审美的阈值低,他们觉得,平凡就是幸福,普通就是幸福,或许只是饥饿中的一碗剩饭,都能是无与伦比的幸福感。 在音乐艺术蓬勃发展的文艺复兴时期。 那是挣脱了思想的束缚。 而文艺的发展,带动了技术领域的飞速进步,这些技术,又服务于人,给与了人们更大的幸福感。 那时候的发展,改变了人类。 比方说,就在文艺复兴时期,现代医学的解剖的发展,纠正了以往的愚昧与错误,为药物发展提供了思路,自然也解决了一些困扰当年人类的病痛。 而那一代的人,自然便会因此感受到幸福,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这便是李景霖所描述的,对美的感受与体验。 艺术家是十分需要这个的。 有了对美的感受与体验,才能够有优秀的文艺作品! 哪怕是如梵高般的苦痛类代表艺术家,在他们苦痛的人生中,也正是由于苦痛,才唤起了对美的向往。 最重要的,仍然是“对美的感知”。 “我懂了!” 思图恩兴奋的大喊了一声。 现代人,包括艺术家。 对美的感知能力,是处于下降趋势的。 这不是天赋问题,而是“基础条件”问题。 现代社会的生活,让太多的人,对幸福,对美,感受阈值变的更高。 阈值变高,那自然就越难感受到美的体验。 就算是感受到了,但那种体验,也并不强烈。 “对美的体验感?嗯,这倒是一个十分不错的研究方向。” “我感觉挺有道理的,除去叙述,情绪表达,以及歌唱性外,恐怕李景霖能够做到这一步的唯一原因,就是对美的体验,与咱们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原因” 众位音乐家忍不住七嘴八舌的聊了起来。 人是无法描述认知以外的事物的。 这个铁律,同样适用于艺术,甚至于在美学中,大家就都有同样的认知。 【人们在艺术创作中并不能表达出自己认知空间以外的内容】 而音乐家或者说,演奏家的认知是什么呢? 那无非就是对美的体验感了。 只有足够的美学体验,才能够给大众带去美学体验。 “哦,思图恩,看来,以后我们要多享受享受生活了。” 一位音乐家耸了耸肩,开了个小玩笑。 众人当即便轻笑起来。 但轻笑中,却也均是点了点头。 李景霖的一句话,实在是太触动这些艺术家了。 “感受美,表达美,并且发现美背后的残缺,然后去创造美,这是艺术家最应该做的。” 这一句话,甚至包含了艺术家应尽的社会责任。 至此。 众位音乐家,似乎才真正看清李景霖内心的高度。 思图恩更是在心里不由得惊叹了起来。 若非是有着这样的高度与细腻的情感,又怎么可能成为第一人呢? 这样的体验感不仅来自于天赋,更是来源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善”。 世界就是一面镜子,抱着恶意去看,世界就都是恶意的,抱着善意去看,或许仍然有恶的残缺,但也能发现真正的善。 起晚了,凌晨两点起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