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布政使朱珪:李郁,听我给你画个饼 (第3/4页)
反满分子,抄家所得的三分之一,准备用在地方上。 此举的好处是,既赢得地方上的官声,朝廷那也算成绩。 “在下还有一个想法。” “讲。” “不征发百姓,而是雇佣流民、乞丐、还有运河沿岸的苦力。发给工钱,以工代赈,安稳民心。” 黄文运点点头, 相当于,不给经手胥吏分润的机会,而是发给最不安稳的底层群体。 此举, 倒是亮点多多。 “好。” “具体的工程,可否交给维格堂承办?” 黄文运笑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本官答应你。” “大人放心,工程质量,我担保。” 至于说, 要修哪些桥,铺哪些路,以及疏浚哪些河道,加固哪些河堤, 自然是按照上一次乾隆南巡的路线。 而这个路线, 也是李郁将来用的上的造反路线。 双向奔赴,银子都花在了刀刃上,一分都没浪费。 江苏布政使,朱珪听说了, 也派人召来了李郁,叮嘱此事。 这位老大人,清廉是真的。 如果大清朝搞个财产排名,他大约是在末尾的5%。 李郁准备了一份厚礼, 不出意外的被委婉拒绝了,朱大人追求的不在黄白之物,另有其他。 …… “李堂主,老夫只有一个要求。” “老大人请讲。” “抄犯官的家财,建朝廷的工程,赈一贫如洗的苦力,此举若能办妥,就是今年最耀眼的成绩。大清朝的很多事,出发点都是好的,可办起来就变了味儿,你可明白?” “在下明白。” “朱某刚到苏州,就听人说维格堂如何如何嚣张,和胥吏们来往密切。还有你那个东山团练,争议颇大,段同知多次抗议。” “朱大人明鉴,这些都是谗言。” 朱珪,突然睁大老眼,摆摆手: “本官治学三十载。看人,只论迹,不论心。” “你是江湖中人,行事难免跋扈。有些瑕疵,倒也不算大污点。” “但是这一次,你要好好为朝廷出力,少赚点。” “待工程竣工,验收之后,本官亲自保举你个正经出身,百年之后,地方府志也会留下你的大名。两代之后,李氏就是本府书香门第,正经士绅人家。” “老夫的良苦用心,你可明白?” 李郁摆出了一副震惊的模样, 眼眶微红,哽咽,半天才拱手道: “在下也是读圣贤书出身的,谢大人垂爱。” “老夫的话,你可以相信。去吧,好好办差,皇上是圣明的。” 李郁走出布政使司衙门, 坐到马车里,才放松了表情管理。 开始琢磨,朱珪的话。 先敲打,后许诺,手段无懈可击,炉火纯青。 你说他是画大饼吧,听完了你还感激的道一声“谢谢啊”。 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果然没有几个是简单人物。 他最怕的,
就是这一类不贪财,不露声色的官。 一旦被他看破了,密折抵达紫禁城。 乾隆就会异地调兵,围剿自己。 …… 乾隆干的事,看似昏聩,实则是面子、享受作祟。 在提防权臣,打击反清势力方面,他是非常冷静理智的。 以朱珪的分量,若是说自己是反贼,乾隆会信的。 “下雪了。” 街上孩童一声惊叫,李郁掀开帘子。 铅灰色的天空,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 乾隆40年的第一场大雪,来的比往常早了一些。 气温, 骤然降低,积雪过脚踝。 对于穿越人士来说,这雪就不小了。 然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 小冰河的影响,还得持续200年。 江南的冬季,大雪纷飞,湖水结冰都很常见。 甚至在华南一带, 都有过池塘结冰,大雪压垮房子的灾害。 意识到了思维误区后, 李郁立即下令,临时招募数百苦力,去长兴煤矿下井。 抢囤一批煤炭。 没地方存放,就露天存放在东山团练营区附近的空地。 同时, 溢价收购4000石大米。 仓中有粮,心里才不慌。 这两样事, 一下子就把李家堡的人手,全部调动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