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八章久别的人,盼重逢 (第2/4页)
科举录取人数,开始大幅度提升?”听闻魏征的话,李世民微笑着点点头,开口说道。“玄成,提高录取人数只是其一,达到人尽可用,才是最终的目的。”“何谓人尽可用?就是每一位破格录取的科举考生,都是用一技之长之人,他们或专攻唐数,或汉字拼音擅长,或策论考试,有其独到见解之处。”“而这些人,都是大唐未来的希望,都是让整个北方彻底同化的根基所在!”“………”群臣彻底被李世民的话给惊呆了。难怪人家能够当上皇帝,这智商绝对甩他们一条朱雀大街。而李世民的高光时刻还在继续。“众卿,朕以为,从地方各州府开始,就要降低科举录取门槛。”“让更多的有志之士和青年才俊,齐聚我大唐长安城。”“朕也知道,此举也许会让整个长安城人口剧增,客栈爆满,甚至是让许多考生找不到客栈居住。”“困难只是暂时的,这些问题,咱们可以再想办法,比如长安城周边空置的军营,或者长安城周边的百姓家也可以借宿吗。”“陛下,若是如此,贡院考场,根本就容不下这么多考生。”魏征再一次,成功打断了李世民表演。群臣闻言也是频频点头示意,确实如此,若是这么多考生齐聚长安城,即便是贡院考场挤爆,也塞不进去这么多考生。“玄成,言之有理,对此,朕早就有了解决之道。”李世民对于魏征,接二连三打断他的表演,并没有生气。相反,魏征的疑问,更让李世民越发的从容起来。“众卿,贡院考场,肯定容不下这么多考生,届时国子监也会做为考场。”群臣闻言,纷纷点头,对于陛下这个决定深表赞同。“若是贡院考场和国子监,还是容不下这么多考生的话,朕会视具体情况,而延长科举考试时间。”“务必让所有前来参加科举的考生,都能走进考场,都能参加科举考试。”“相应的,今科科举,吏部会工作量倍增,阅卷考官和考场考官的工作量也会大增,对此朕也有所准备,届时在座的每一位官员,都要做好巡视考场或批阅考卷的准备。”李世民的话,让百官们都不约而同的点点头。做为朝堂重臣,他们义无反顾的,服从陛下的管理和分配。“今科科举考试,还有一个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朕决定,所有考生都必须考满三场考试。”李世民话音落地,显德殿满堂皆惊。这是一个他们任何人,也没有想到的结果。殊不知,这正是李根决策里面,李世民最为看重的决策。“众卿,自从科举考试以来,每场考试都要张榜公示,此举不但让众考生压力倍增,也无形中增加了朝廷的负担。”“而贴经,诗赋和策论,之所以让所有考生参加,因为只有如此,方能最大可能的发掘人才。”“众卿,如今朝堂之上的马周,便是最好的例子,前年科举考试,马周便是第二场诗赋考试落榜,让朕差点失去一位人才啊!”“朕今科科举,不仅要连考三场,而且落榜考生还可以再考两场!最后两场是唐数和拼音字母考试。”“而最后两场考试合格者,就是朕心中,派往东西突厥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将会成为第一批,在那片土地上,刻下大唐烙印的根基所在!”显德殿里的文武百官,算是彻底听明白了。原来陛下真的从一开始,就想到了解决之道。一夜未眠,能想到如此良策。那也只有陛下这脑子里,才有如此智慧。“陛下圣明!”“陛下圣明!”短暂的安静以后,百官们齐声高呼起来。文武百官们,能不激动的欢呼吗?跟着这样一位英明神武的陛下混,他们以后的好日子还在后头。李世民龙颜大悦的,享受百官们的欢呼。“众卿,既然如此,接下来,咱们一起商议一下,具体的,今科科举细节问题。”李世民将手中的宣纸,交到房玄龄手中。示意房相看过以后,逐一让百官们传阅观看一番。百官们逐一观看完毕后,对陛下佩服的,那叫一个五体投地。接着来,显德殿进入议事阶段。针对此番科举考试之改变,百官们也都尽情的各抒己见。有了李世民的大方针,剩下的便是诸多细节方面的问题。对此,李世民非常满意。所有官员的献言献策,李世民尽皆仔细聆听。有许多都被采纳了下来。最终,今科科举考试的详细计划,尘埃落定。李世民当机立断,立刻宣布旨意。一道道圣旨,从长安城,传向大唐十二省道的各个府县。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各地刚刚获悉,大军大胜的消息,如今再次收到科举考试改变的圣旨。各地布告一出。举世皆惊,最为激动的,莫过于今科参加科举的考生。相比于以往,今科科举无论录取的比例,还是考试的规则,都有所改变。考生不再担心一场考试便落榜。即便是三场考试落榜以后,他们还有一次考唐数和拼音的机会。而布告里面,明确公示,三场考试落榜者,若是唐数或拼音特别优异,也可直接被朝廷任命为官身。毋容置疑,这里明确公示,只要唐数或拼音考试,有一门特别突出,他们这次科举考试,就可以成功上岸。各地考试的难度降低,录取门槛放大,让诸多少年都信心倍增,彻夜难眠。而,此时长安城,最为兴奋的,无疑是平康坊的姑娘们了。往年只有数千名考生,她们都忙的不可开交,以至于夜不能寐,双腿发软,莫处红肿。今科科举,布告一出。至少有数万考生蜂拥而至长安城。她们不得不做好,日夜开战的准备。万人大战,想想都让人激动的浑身颤抖。而,状元学院里。李根听闻消息后,甚感欣慰。因为,他知道,陛下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如此一来,不但能广纳人才,更重要的是,会让更多的少年看到,科举不再是一条难如登天的道路。又是一个休沐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坐着马车来到了庄园里面。“根儿,陛下亲自诏见为父,对你的建议深表赞赏,为父也很高兴啊,因为你接连立下大功,为父很快也要升职了。”李世民的话,让李渊嘴角使劲抽搐一下。至于李渊心里作何感想,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李跟闻言,自然非常高兴,自己所做所为,不就是为了父亲能有个好前程,这个家能一直兴旺下去吗!长孙皇后怀抱里的李治,看到李根就伸手,让抱抱。已经九个月的李治,咿咿呀呀的声音,很是讨人喜欢。看着李根抱着李治,兄弟俩开心的模样。李世民心里也非常高兴。毕竟这可是实打实的亲兄弟。虽然不是一母同胞,可都是他李世民的皇子啊!午膳过后,李世民终于将此行的目的,开口说了出来。“根儿,陛下希望你能为大唐培养更多的人才。”“眼下东突厥和西突厥,尽数归我大唐所有,人才,是当今陛下最为头疼的问题啊。”李根早就想到,这一天迟早要来。“父亲,现在玄策和君买,也完全可以授课,多开设几个学堂,也是无妨!”听了李根的话,李世民颇为惊讶的开口询问道。“根儿,他们二人,莫非不参加此次科举?”“父亲,孩儿已经征询过他俩的意思了,他俩想在孩儿身边,多学习几年。”“哦,既然如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