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吴兴大捷 (第2/2页)
山越总共可能也就三十万人。毕竟吴郡那么富庶的鱼米之乡,在战乱之际,人口尚且不足四十万。 如今贺齐一战收男女五万,再加上孙策又在丹阳、鄱阳、会稽等郡先后剿灭叛逆,累积所阵斩、俘虏山越也超过了十万人! 在深山中的山越,余众可能只有十余万人。 相较于如今愈发兴盛的江东,人口近两百万。 这十余万山越分布在数郡,已经完全式微! 尤其是在丹阳境内的山越,寥寥两三万人,还分在各县,聚集之地完全就是一个宗族乡里! 他们的势力,不会比江东一个豪强的大姓宗族更强盛。 到时候如果双方发生矛盾,很快就会演变成两个里、不同姓氏的宗族争水一般的局势。 千万不要觉得山越就残暴好斗,似乎格外善战。 那是因为没有见过诸夏内部,为了争水,两个村庄会打成什么模样。那可谓是真真正正的武德昌盛,悍不畏死,奋勇争先。死伤几十个人,那都司空见惯。 死伤几十人!山越在战场上都无法承受这么惨烈的死伤。上千人的乌合之众,卒然被官军迅猛斩杀数十人,整支军队都可能被打崩。 山越但凡在平原上能打的赢诸夏,他们至于逃到山里去? 怎么这些个山越、北胡、南蛮、东夷都那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就喜欢居住在穷山恶水之间、大漠戈壁当中?把天下最精华的土地、最舒适的平原、最肥沃的河流沿线都让给了诸夏? 总不能是他们天性善良吧? 难道瘴气、毒虫都只对诸夏生效,对这些蛮越无效?他们一个个都不怕死,被毒虫咬了也活蹦乱跳? 很显然,在山越眼中,某些族群要比瘴气、毒虫还要可怕啊。 孙策已经可以断言,山越受此重创,数年之内,再无力为患。 只是山越毕竟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若无治本之法,如今空缺下来的这些地方,无需二十年就又会如竹笋般冒出一批新的山越,再度为国家之患。 孙策于是召见了张昭,打算跟张昭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张昭抵达垂拱殿之时,建康城内已经满城结彩,酒rou飘香。 胜利永远是最振奋人心的事情,建康城内,百姓纷纷载歌于路,市酒rou相庆。 张昭向来端庄的脸上,也挂上了笑意,见到孙策便拱手拜道:“为将军贺!吴兴大捷,将使山越之患大减。官府再无须连年消耗大量府库钱谷,支撑大军在数千里之外,征战不休。” “江南承平,更是能抽调数千精兵,参与群雄逐鹿,省数百万石粮草消耗。吴兴一役,功勋至伟,更是利在王业,功在千秋!自此之后,江南之地,再无蛮越之患,将尽为我诸夏膏腴之地、天府之国。” 孙策虽然已经喜悦过一回,闻张昭之言,还是忍不住兴奋的大笑:“哈哈哈!纵诸夏千载之后,只要青史犹存,我诸夏苗裔,就会记得,是孤遣良将,剿平山越,拓地千里,使江南再无内忧外患,彻底成为诸夏最安稳之地,是九州之腹地,天下繁华之所在。” 名垂青史,功勋卓著,不外乎于是。 兴奋的感慨过后,孙策还是收拢了一下心情,谈回正事,对张昭说道:“孤正欲在秋收之后对江夏用兵。曹cao亦遣使来信,其屯田大获成效,若无意外,秋收必丰。其将践行承诺,自南阳出兵、汝南进军,与我等共击刘表。” “如今吴兴大捷,孤正可将南方所省精兵谷粮,调往豫章,共取江夏。然如此,孤又担忧山越死灰复燃,复为祸患。卿有何建言,可助孤安定江南,彻底根除山越之患?” 刘表真是殊荣啊,以内忧外患之际,居然遭受曹cao、孙策双方的夹击。 曹孙两家休养生息,积谷练兵,军容之盛,无与伦比。然后秋收之后,同时进军。他刘表内有荆南三郡叛乱,外有威震天下的两方诸侯攻略。名将劲旅,不计其数。强军猛将,铁甲旌旗,如日之炽。他刘表拿什么抵挡? 因而关于攻取江夏,只是聊举偏师,便可驱驰数千里外。三军强盛,可气吞强虏! 所以更值得关注江东君臣关注的还是南方的平稳,是怎么安稳郡县,根除山越之患。 张昭如今已经是江东实际上的宰辅大臣,虽无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 其职责就是为君主提出,治理国家的谏疏规划。 因而听闻孙策之言,张昭慎重的手抚下颔须髯,凝思着回道:“如今海内渐平,将军革故鼎新,励精图治,遂使江东户籍大增、仓廪丰实,江东形势,一片繁华。” “然如今江东亦有忧患,值江南战乱方休,北方流民大量南下,而曹cao不可猝除,民恐惧难以北归。” “故臣以为,当徒流民实边,如此既能缓流民与江南争地,又能巩固边防,充实吴兴。” 孙策眉头微蹙,说道:“徒流民实边?恋土怀旧,民之本情。难民波进流离,盖不获己。若强逼百姓实边,是否会致有逃亡?” 孙策记得,汉末之际,魏蜀吴三家都做过强迁百姓的事情。曹cao曾一次强迁淮南大量百姓,致百姓十余万人南逃江东。 孙策恐若是徒百姓实边,再引起祸患。 张昭说道:“窃以为导俗当渐,非可顿革。吴兴山越,若欲改风易俗,必需诸夏长期除之。若无大量诸夏移居吴兴,则吴兴郡将终为山越之地。” “且流民自北南下,本就流离失所,不知所归。将军可益犁牛,招募实边流民,若有愿者,以供给之。” “使之于吴兴勤耕积粟,以丰殖江南。百姓闻之,非但不忧逃亡,恐日夜竞募。” 孙策面色凝重,凡是去吴兴实边的百姓就供给耕牛和江东犁,哪怕几千户人家,也需要数以千计的耕牛和耕犁,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过要充实边境,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要开拓江南,不花费一点代价,想着轻轻松松就把事情给办了,那也是在异想天开。 流民凭什么不在中原,要跨越千里去山越故地? 没有足够的官府权威和显著的利益,根本不可能有人应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