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2节 (第3/3页)
望的实现,即以伪装形式表达满足 某种无意识**。正是梦的这一个特性使它成为通向无意识的捷径。如果我 们能够解释梦,找出它的隐义,我们就能够恢复一部分无意识心理生活,并 能够将它们置于理性的照耀之下。释梦是一部带有心理治疗性质的著作, 是一位精神分析专家对他的病人和自我进行分析的病例研究,因此,弗洛伊 德在分析完梦的性质之后,将它与癔病治疗联系一起。 释梦指出,梦与癔病具有同样的破译方法自由联想法。这个理 论表示,应当给自己的心理以完全的自由,应当削弱我们意识中的所有阻碍 和批评,让所有的一切,包括荒谬的思想和形象自由地进入头脑,尽管它们 乍看起来似乎与梦无关系,但正是依靠它们才能建立起梦的意义。自由联想 法有一定的cao作规范,在德语中,它依靠德语的词汇的拼写与变形来侦察梦 的意义,然而,离开了德语的国家,弗洛伊德所建立的一套梦的语言,如上 楼梯象征**,一只手提箱代表**,一顶帽子表示**等就不再适用。 释梦的最后一章对梦的产生进行了理论阐述,将人类的意识划分出 了前意识和意识两种类型,认为意识是行为的绝对统治者,但是那些永远处 于无意识中的不为人所接受的愿望伺机寻求表现。 释梦中的见解一直为学院派心理学家所不齿,但它的临床实用价值 以及智慧的启迪性为它赢得了人文学者的普遍声援,也使它的作者在30年代 成为大众英雄。弗洛伊德的见解广泛应用于神话、传说和文艺作品的解读上。 他在释梦通篇说得很明白,所有我们在梦中发现的被压抑的**都烙有 儿童特征,就像我们在俄狄浦斯情结中所看见的那样,压抑形成于童年期并 构成人梦中的隐义材料。个性的根源应追溯到童年,尤其是早年性本能发展 的阶段。 由于弗洛伊德过于重视“性”对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影响,他在后来被指 责为“泛性论”者,并被视为西方的性解放的始作俑者,实际上弗洛伊德本 人却在“性”观念上持保守立场。在他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有理智来 约束本能,这正是他研究无意识的目的,他声称自己在40岁后就不再有任何 房事。西方的思想界特别接受了他的“性”和“无意识”概念的影响,在哲 学上出现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思潮;在文学上则出现了一大批心理分析小 说,里面主人公的行为动机不再做任何社会学的解释,而被视为是无意识的 表露,是无法为人所控制的;电影界也有大批的心理分析电影问世,如爱 德华大夫等。 弗洛伊德过于武断的理论有时失之简单,他在创立了他的精神分析学派 后,他的追随者不久就纷纷自立门户,他们不满意老师的“性优势论”,荣 格创立了他的集体无意识学说,阿德勒提出人类“自卑”感。远在中国的鲁 迅也指责他:“弗洛伊德恐怕是有几文钱,吃得饱饱的,所以没有感到吃饭 之难,只注意于**。”到晚年,弗洛伊德可谓众叛亲离。然而,尽管弗洛 伊德有许多错误,但在今天,其“错误”的观点非讨论不可,这正是对他和 他的学说最好的纪念。我们最好不要把弗洛伊德看成一个医生或什么科学 家,他是个纯粹意义上的哲学家。他对“理性”的信赖以及对“绝对论”的 忠诚表明了他对宇宙秩序的信仰。 重要的术语 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类所羞于启齿的儿童性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是对 母亲的**和对父亲的愤恨。人们幼儿的**的第一个客体是其母亲, 幼儿从诞生之初就对母亲充满着**。母亲给孩子哺乳、洗澡、排便对幼儿 来说都弥漫着性的色彩。这个小俄狄浦斯**的情敌是他的父亲。这样,家 庭的**意愿和情感及观念都不可避免的。 力比多在弗洛伊德看来,**的刺激不是来自外部世界,而是本自机 体内部。不能得到满足的**被压抑到“原我”中,他把这种被压抑的性本 能叫做“力比多”,认为它是生命和艺术的一种驱动力。对本能的控制被称 为“力比多抑制”,它是游走不定的,在正常情况下它可以在正当的**活 动中得到发泄,但在性生活失调时,它可以附加到别的活动中去,比如从白 日梦和艺术创作及鉴赏中寻求性的发泄。 无意识论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是被**控制的潜在冲动,它比有意 识的心理过程更为复杂,所以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被称为“深度心理学”。 他把人分三个部分,即“原我”、“自我”、“超我”。“原我”又称为“伊 德”,是最本原的冲动;“自我”即受现实生活的各种伦理原则所抑制的伪 装了的本能;“超我”即受伦理原则支配的道德化了的“自我”。弗洛伊德 的名言:“正常人比他自己所想象的要不道德得多,但他比自我估计的要道 德得多。”“自我”中潜意识最高领域称为“理想的自我”,它首先是检察 员,它将过滤“原我”中不道德的东西,使自己的人格升华到人类的道德境 界。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