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3节 (第3/3页)
,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
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
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
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
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
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rou身
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
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
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
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
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
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
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
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
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
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
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
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
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
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
术的特征。
比如魏晋的书法,代表人物是王羲之父子,就是魏晋人简约玄澹,超然
绝俗的哲学美的具体体现。艺术的欣赏是为了形成艺术的人格,而魏晋人的
人格美,正是中国艺术史区别于其他民族,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
动人的篇章。这个时代之前,思想定于一尊,艺术过于质朴;这时代之后,
思想受儒佛道合流的支配,艺术过于成熟。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
解放,人格思想上的大自由。晋人的美,是这全时代的最高峰。
晋人发现了山水的美,王羲之说:“从山**上行,如在镜中游。”他
们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而对于哲理的探索,却是一往情深,王戎说“情之
所钟,正在我辈”,顾恺之画绝、才绝、痴绝,痴绝尤不可及。晋人向外发
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
谢灵运的山水诗好,是由于他们对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
忘我的趣味。他们是用心灵在体味自然。
晋人之美,美在神韵。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粘滞于物的自由
精神,比如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扩而大之可以形成一
种镇定的大无畏精神。美之极,则雄强之极。王羲之书法人称字势雄逸,如
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淝水大捷植根于谢安美的人格与风度中。枕戈待旦的
刘琨,横江击楫的祖逖,勇于自新的周处,都是千载而下懔懔有生气的人物。
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生气,活泼爱美,美的成就极高的一个时代。
这是一种唯美的人生态度,还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把玩现在,在刹那的现
量里求极量的丰富与充实;二是美的价值寄于过程本身,不在于外在的目的,
所谓“无所为而为”的态度。比如王子猷大雪夜忽忆戴安道,即乘小船就之,
经宿至门即返,人问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宗白
华认为这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拘泥于其目的,显示了晋人唯美生活
的典型。
在这部书里,宗白华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
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
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精彩篇章推荐
我们在前面说过,这部书是作者营造的一座美的花园,我们可以挑几处
最美的风景细细欣赏、玩味。
1.美学散步参以中国艺术,讨论诗与画的关系。
2.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精微探索。
3.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国历史上一群美的人的美的生
活。
精彩语言辑录
我们心中不可没有诗意、诗境,但却不必定要作诗。
中国的雕刻也像画,不重视立体性,而注意在流动的线条。
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
的踪迹。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