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必读书手册_第7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3节 (第3/3页)

,在战争时期,一个秩序井然

    的国家和它的军队是二位一体的;即使在和平时期,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也

    是一种战斗精神,因为在现代战争中,爱国主义精神意味着“全民皆兵”,

    而这正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有力的后盾和武器。

    精彩语言辑录

    战争是一种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

    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

    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制的。

    一个民族必须把自己生存的尊严和自由看得高于一切,它应不惜

    流尽最后一滴血保卫其尊严和自由。

    一个为了自己的自由而豪迈战斗的民族,大多是不可征服的。

    这些问题是我经常面对实际生活,回忆自己从经验中和同一些优

    秀军人的交往中得到的教而进行多方面的思考的结果。

    **传

    作者:集体

    成书时间:1996年

    类别:传记

    版本推荐:中央文献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任何一个想理解中国当代历史的人,都无法回避**;任何一个想理

    解中国的历史及预想她的明天的人,都无法回避**;任何一个真正关心

    人类命运、寻求被压迫人民解放的人,都无法回避一个伟大的名字:**。

    他是一个伟大的导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深深地打上了他的标记。

    外国人写了许许多多他的传记,试图弄懂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中国,

    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说,关于他的出生,他的去世,他的伟大业绩。到

    今天,我们终于有了自己写的他的传记。我们正在继承他的思想,推进他开

    创的事业。

    我们面前的这部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的**传1893

    1949,详细记录了**的前半生。这部书一出版,就超过了此前出版的

    所有他的传记。原因是第一,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经过艰苦不懈地努力,已

    清除了许多“左”的影响,使我们能更客观地看待党及领袖的历史;第二,

    新时期以来,出版了大量的老同志的回忆录,也出版了许多**警卫人员

    的回忆作品,有许多材料可资利用;第三,以前我们或是为了党的事业,或

    是为尊者讳,不提或少提他犯的错误,现在我们可以提了,这更显示出他作

    为一个人的丰富性、复杂性;第四,也是那些国外传记永远比不了的,书中

    运用了大量的档案材料,包括当年往来的电报和会议记录,许多材料都是第

    一次面世。

    这部传记单是在篇幅上,就已表明它是一部鸿篇巨作,仅现在出版的解

    放前部分将近1000页,如果解放后部分也篇幅相当的话,那将是世界上部头

    最大的人物传记之一。这部书大致有两条线索,其一是**的人生经历,

    其二是**思想的形成过程。鉴于后者读者可以找到相当多的资料,我们

    在这里只谈前者。

    内容梗概

    **的父亲对他的期望是,他能成为一个勤恳而又精明的生意人。毛

    泽东少年时的志向决不止于此。14岁那年,父亲包办给他娶了个18岁的媳

    妇罗氏,他始终不承认此桩婚事,从未与她同居,父亲也无可奈何。后来父

    亲同意他出去读书,他才走向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

    从此,他在湘乡、在长沙、在北京,有时进学校,有时自学,读了大量的新

    书,接触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参加了五四运动,参

    与创建了中国**,走上了为民族求**,为人民求生存的道路。

    国民党与**第一次合作的时候,**被党派去参加国民党的工

    作,因为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突出表现,他被孙中山亲自挑选

    为候选人,并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大约在这时,他第一次见到了蒋介

    石。那时他们大概都不会认识到,他们是本世纪中国最大的合作者,更是最

    大的对手。

    那时候他已结了婚,妻子是他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杨开慧为他生

    了3个儿子,后来被反动派杀害时年仅29岁。他逐渐远离国民党的工作,回

    乡去考察农民运动了。他本来就是农民,熟悉农民的情况,这次是考察农民

    作为革命力量,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次考察的结果就是那篇著名的湖

    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第一个认识到农民革命的人,也是认识最

    深刻的第一人。

    大革命失败后,他领导了以农民为主力的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在这

    里,他有了第二个妻子贺子珍。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会师后,朱毛红

    军的威名四处传扬。但这个时候,**中央被一些“左”倾领导人陆续控制,

    虽然**的意见往往是正确意见,但往往得不到采纳。他在红军中的地位

    也不稳定,甚至后来成了他的伟大战友的朱德、陈毅当时都跟他有不同意见。

    在瑞金根据地,他仍不时受到压制,转到闽西后,长期的紧张工作造成的较

    差的健康状况终于暴露了问题,他病倒了。共产国际误听消息,以为他已病

    故,发了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