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3/3页)
仔头按灭在烟灰缸里,说:“我们这些没读什么书的大老粗那能跟你们满肚子墨水的知识分子相比?” “王老板千万不能这样说,论社会经验,办事能力,真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邓老师正经道。 邓老师这句话正中下怀,王老板听了哈哈大笑,说:“邓老师,你少年老成,说话我爱听。” 谈笑间,门口走进一人,斜挎着绿色帆布袋,从布袋里掏出一封信,说:“王老板,你的信。” 王老板接过信,随手放在茶几上,说:“小张啊,辛苦了。坐下喝杯茶吧。”
“不用了,谢谢。我还要赶着去其他地方送信。”话还没说完,摩托车已经开向门口。 看着邮差远去的背影,邓老师开玩笑说:“这邮差的速度能和深圳上的人比了。” 王老板没有出声,他手里正拿着邮差送来的信研究。他并没有拆信,两眼盯着信封发呆,完全没有了刚才的得意之色。 邓老师好奇怪地问道:“王老板,何事能让你都发愁了?” 王老板把信递给邓老师,说:“喏,你看,信封上都是鸡肠,叫我怎么看!” 邓老师接过信,仔细地看了一遍,原来是美国密西西比州寄过来的。他放下信,说:“王老板是不是和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外商有生意来往?” “呦,想不到你竟然懂鬼佬的字!”王老板一拍大腿高兴地说。他把信封拆开,递给邓老师,说:“来来,兄弟,帮我看一下到底说的是什么东西。按理说新货还没出,原来的订单没有完成,不该现在收到来信。” 邓老师重新接过信笺,认真研读。良久,对王老板说:“信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密西西比州的商家对上一批货很满意,追加三千只竹笠,但要和现在这批新订单同期出货。第二、上次的订单交货迟了三天,要按合同规定的赔款。” “哦,你这么说我就明白了!”说完,向邓老师竖起大拇指:“有文化就是不同,让我看就像天书,你看了就说得头头是道。你是教英语的吗?” 邓老师谦恭地说:“让王老板见笑了,其实我是教数学的。大学的时候觉得英语很有用,所以兼修英语。” “哦,了不起!”顿了顿,说:“兄弟,既然你会英语,能不能帮我回封信给美国的老板?” 邓老师沉吟了一会,点头说:“没问题,不知王老板想说些什么?” “你就写两点。第一、谢谢老板对我们厂的信赖,三千只竹笠保证与新订单同期交货。第二、由于延迟交货造成对方的损失,我们一定按合同条款赔偿。” 了解王老板的意思后,邓老师开始写信,不一会,一封全英文的信就已经写好。王老板接过信,看了半晌,大赞邓老师写得好。让邓老师疑惑的是,他能看懂? “邓老师,你写得真好,和鬼佬写的字一模一样。” 唉,其实还是没有看懂! “王老板,你们厂有人懂英语吗?” “没有啰,养不起啊!每一次收到鬼佬的信都要到县外贸公司请人做翻译,收费可贵了。没办法,谁叫我们没文化!说来话长,以前厂里的笠主要通过外贸公司出口,经过贸易公司转手利润就薄了。现在我们厂扩大销路,直接与外商打交道,又吃了没英语人才的亏!还有,风险也比以前大。这不,上次那批货就是因为遇上台风,中间耽误了几天,要赔偿损失。”王老板无奈地说。 “风险大,收益也大。现在国家对外开放,像你们这些企业既创汇,又解决了家乡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正是政府的掌上宝贝。前途一片光明啊!” 邓老师的几句话乐得王老板哈哈大笑,当即说:“老师真是文化人,说话都那么好听。中午我请客,咱们喝两怀。” 难得王老板兴致这么高,邓老师真想答应他,顺便加深了解。但一想到秀梅还在家里等他的豆炸只好作罢。 “谢谢王老板的好意,只是今天还有点事不能走开,所以,下次再聚吧。” 王老板听了,沉吟片刻,说:“那好吧,我们下次再喝两杯。”说完,站起来对门外喊:“财务进来一下。” 门外走进一个身材短小的中年人,也是一身农民打扮,只是炯炯有神的双目让人不敢小窥。 “老板,你叫我有什么事?” “支50块钱给这位老师。” 邓老师内心一激灵,50块可不是小数目,泥水工一天的工钱也不过如此。想到这里,他连忙站起来说,王老板,举手之劳,千万不要这么客气。 “邓老师,你不要推辞,这是你应得的报酬,往后要麻烦你的事多着呢。”王老板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领到第一笔外快,邓老师激动不已,以致他都忘记怎么走出王老板办公室的。 从笠厂出来,开车到了圩尾菜市场,兴奋的心情还没有平复。他手里攥着那50块钱,流连于各个菜摊,最后,除了买豆炸,还买了牛rou和苦瓜,他要和秀梅分享今天的喜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