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_第一百八十四章道国降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四章道国降临 (第4/4页)

黄帝取代伏羲的行动失败后,接受各代朝廷的招安为其效劳。而丹道就因此从最初追求大道的术法使用者,与收集香火信仰的巫觋方仙道结合,演化出神道、符箓、丹鼎等等分支。

    在张道陵入巴蜀之时,作为最高经典,依旧保留了太平道,或者说汉儒的一切特色……承天命道,教化万民。但是,交通封闭的巴蜀不同于中原地区,古巴人后裔也好,云贵少数族裔也好,信仰和中原的汉民是完全不同的,即使天师道采取了激烈程度不下于太平道的伐山破庙、毁废私祭的教门战争,其效果也不如太平道和半儒半法的曹cao对山东城阳王神信仰的打击那么立竿见影。

    不得已,复立二十四治,增以四治,以应二十八宿,建立了道国。“治”是早期丹道的传教区,诸“治”的各级管理人员,在教内称“道官”。东汉末道士张鲁,在其朝廷辖区内也置道官,设有“祭酒”。可见,道官这一称谓在丹道创立之初就在教内出现了。但天师道只在民间下层流行,有的丹道组织甚至发动过农人起事,反抗上位者,其组织自然不会被朝廷认可。

    而内忧外患俱全,改外丹道为符箓派,也是形势逼人不得不为。最简单的例子,天师道依据,天师道自称“正一”,张道陵受“正一威盟”,皆旨在表明其为“真正唯一”的道家真传。而由于此,一方面以黄帝信仰和五德说站队,则随着与边民的教门战争,而以怀柔的态势吸收了当地土著信仰,而成五方五老君。这种相对太平道而言要柔软得多的协调性,使得天师道的传播较其竞争者有一定优势,一如景教攀附密特拉神与地母崇拜异教诸神为圣母圣徒。

    就连三清成为丹道的主神并非一日而成,太上老君李耳因为道家创始人,与唐朝皇室攀附先祖的行为而确立,上清灵宝天尊是天师道塑造丹道神系的中诞生的意志,而比起道法自然的李耳与开天辟地的元始,太上盘古氏玉清元始天尊因为大晋南天师道借用盘古的道国为丹道抗衡儒家的造神运动而出现,灵宝天尊的传承最后还是因为小说家当中的通天教主,这个经民众传播后的化身,因为拥有了直指鸿蒙的诛仙剑阵百万洪荒剑阵而闻名遐迩。最后取盘古香火而代之成为丹道至高神。”

    守望禅师整个人已经化作一团翻滚阴云,黑雾笼罩。我越发清晰的感受到这阴云之内阴神的可怕,那阴风怒嚎,不时有鬼怪般的哭泣声,令人毛骨悚然。玄武坛主却不紧不慢的说:“装神弄鬼,我们不行。伐山破庙,你们不行!传道不是请客吃饭,新的道门利益集团,不但必须将私祭鬼神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吐纳、导引、存想、斋醮、外丹、符箓,这些继承秦汉方仙道传统的道团的修持方法皆被以“伪道”称之。想当初,张道陵除书符治病、驱邪禳灾以外,趁着朝廷鞭长莫及,在巴蜀地区快马加鞭建立起二十四个教门活动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学道,祭祷。

    需知设定一个由神灵统治的理想道国,是所有教门都必须具备的根本特征。在各种教门设定的理想世界之中,中国丹道所信仰的仙境显得最与众不同。正如各大教门都以灵魂的救赎为其最终归旨,而丹道却把**长生作为终极追求一样,丹道的仙境也和那些孤悬于彼岸让世人不可企及的教门理想世界迥不相类。丹道的仙境虽然也是由神灵统治的彼岸神圣世界,但是,这个彼岸的神灵世界与此岸的凡尘世界之间并没有彻底断裂为两个不可沟通的世界!天师道的祭酒,实际上是丹道的内部管理机构的负责人。与其说是道官,不如说是道职更为恰当。南北朝时期是丹道制度化的开始,也是道官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同时,生人属西长安,死属泰山,鬼是由地官管辖。至此而成的天地水三官信仰,本不符合之主旨,却被天师道上下所普遍接受。以此为契机,赤黄交气之双修身术,血食鬼神之帛家道、李家道,魏伯阳、狐刚子之外丹术,封君达、左慈之吐纳导引、解形遁变,各种本不与天师道兼容的道团宗旨,先后被天师道所接纳,后来成为赣西龙虎山天师世家的道统,宋元以后,又成为丹道一大派系而称为“正一派”。此过程在曹魏灭张鲁朝廷之后,天师道的战斗性与曹魏收纳的各种方仙道的接触中达到巅峰。从此以后,巴蜀成了天师道的根据地,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复行之。

    到了张鲁行道的时期,已经据有东川,掌握实际的地方朝廷,设官置吏,皆以鬼神之道命名,俨然为一路诸侯,而执掌政教合一的实权,对于巴蜀政局,有举足轻重之势,张道陵实为中国历史上施行地方政教合一道国的第一人。道家在汉末一变,黄巾起事后,太平道直面人道气数,灰飞烟灭,上位者对丹道这种武装到牙齿的教门武装非常猜忌,张鲁虽识大势投降曹cao,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但曹cao何许人也,立刻将天师教连根拔起。此为“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和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而张鲁第二年就“病”死,天师这称号就基本泯没,然而公元216年,张鲁辞世以后,北迁的道官祭酒们“人人称教,各作一治”,道官世袭之风渐长。至日后三国归晋,陈寿在中,恨恨的称其为“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先贤,出五斗米,故世称米贼。”后世又称天师道为“五斗米道”。却不敢对张道陵出言不逊。可见张道陵的深谋远虑。

    当然,张道陵太优秀,导致后代子孙树大招风。虽天师府记载上第四代张天师为张盛,但自张盛后,到宋朝,总七百年,无论是五胡乱华惨事杀的人头滚滚,还是大唐万国来朝同时道门大兴,北天师道、佛门八叶、茅山派、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听说过天下归心的张天师出现,张天师一脉,汉魏以后影响不大,只余下张道陵的道术成为传说,一些道门领袖如灵宝派陆修静和北天师道寇谦之等,通过对道官制度进行了变法,清洗张道陵犯上作乱的余波。把教门武装头目,变成由古代朝廷任命或许可的,由男、女道士担任的丹道各级管理者。”

    我能感觉到守望禅师的惊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