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五章三山滴血 (第2/4页)
:地方道正司。地方分路、州府、监、军,和县三级。朝廷在诸州监军设通判、都道正、都监等道官,管理本地区道门公事。第三级:基层宫观。宫观道官的称谓有知宫观事、观主、都监、住持等。宋哲宗绍圣四年,朝廷更下令,封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本山的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派为“经箓三山”,民间称为符箓三宗。以后出现的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均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当时是三山鼎立,领导了整个江南地区的丹道,与朝廷算得上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到了南宋气息奄奄的理宗时期,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宋理宗皇帝表面上因为张天师禳灾有功,实际上是为了扶持龙虎山对抗蒙元麾下的全真道,封张可大为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也就是说,早在宋理宗被蒙元灭亡前夜时候,龙虎山的海拔高度,就已经被人为地提到茅山和阁皂山之上。可惜龙虎山是烂泥扶不上墙,没有压下全真道,反而做了蒙元黄金家族的走狗,断送了大宋江山! 为了争取江南天师道和南宗丹道各派,建立并且巩固统一的帝国,以萨满教起家的蒙元朝廷对丹道实行扶持的政策。在中枢崇道政策的指导下,蒙元道官衙门的设置呈现出新的特点。即在集贤院统辖下,各道派划片置署,分区域管理丹道。以蒙元大德八年,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加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最终完成的标志,丹道才自上而下地实现了丹道的道阶与世俗王朝的官阶的最终结合。唯有一丝大宋血脉被送上崂山道遁入空门,却也导致崂山道成为全真道杀鸡儆猴的对象!” “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守望禅师说完,立即念动咒语,只见他佛身崩解,脱出掌握,升腾起来,凌空悬着,再次变大悬浮在半空,发出万丈金光,金光中隐现无数佛陀。又有菩萨侍候左右、金刚护法、力士听宣。佛陀下首,明王在左,罗汉在右,再下边却是比丘、比丘尼、居士正虔诚地合十拜颂。金光之中,又现出无数珈蓝、八部天龙众,一排排队列者却是那二十四诸天神人、佛兵。一时之间,佛光普照。梵音大作,响彻这一片天地,震动寰宇。我只感到自己犹如身处传说中的西方佛教极乐净土之中一般,对那些佛陀竟产生膜拜的心思。佛光照耀。梵音阵阵。我骇然发现,心智逐渐模糊,身竟不由自主地往佛塔飞去。 就见玄武坛主身后七头十四臂膀倏地化作一道虹光,横贯向佛塔垂下地万丈佛光。才贯穿佛光,我便感到身子一轻。随之醒转。待看到自己竟不知不觉走向佛塔,不由吓出一身冷汗。心下骇然思忖道:“虽然当下佛教是正道。但在鼓惑人心一项,更胜正宗邪法,难怪那些仁波切不被石苓人待见。” “邪魔外道!”守望禅师的声音如同雷霆,轰然巨响,仿佛光凭愤怒咆哮就能摧毁他的敌人。 玄武坛主却哂笑:“说道外道,你们佛门才是外来物种入侵!而且虽然口口声声三武一周灭佛什麽的,表现成受害者,其实历朝历代佞佛的君王更是所在多有!可怜我们道门却是被严防死守,特别是近代道法不存,还要多亏明清二朝的丹道管理!” 他的声音一直不疾不徐,此刻却是咬牙切齿的说:“朱元璋得天下,多亏了道门庇佑,却也恩将仇报,就是在他安排下,道官经历了从玄教院到道录司的转变过程。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立玄教院,作为中枢管理丹道的机构,令道士经善悦为真人,领丹道事。直到洪武四年才取消玄教院。洪武元年,张正常入朝,去其天师之号,封为真人,世袭。洪武十五年,京师始设道录司,作为管理丹道的最高机关,隶属礼部,所辖道士仅仅分为全真、正一两种,实际上支持全真道、正一道吞并我们这些小门派。所谓道凡二等:曰全真,曰正一。设官不给俸,隶礼部。 同时大明开始重佛轻道,十一年建神乐观于郊祀坛西,设提点、知观。初,提点从六品,知观从九品。洪武十五年升提点正六品,知观从八品。凡遇朝会,提点列于僧录司左善世之下,道录司左正一之上。在地方,各府历来设道都,纪司,置正副都纪各一人,其中,正都纪仅仅是从九品。 朱元璋帝王心术好是厉害,在鼓动佛道两门两败俱伤之后,更在二十四年清理释、道二教,限僧三年一度给牒。凡各府州县寺观,但存宽大者一所,并居之。凡僧道,府不得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年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初规定道司衙门道官“全依宋制,官不支俸”。自洪武二十五年十月,改定道录司各道官依品支俸。二十八年令天下僧道赴京考试给牒,不通经典者黜之。 其后,纵然道士有大真人、高士等封号。赐银印蟒玉,加太常卿、礼部尚书及宫保衔,至有封伯爵者,皆一时宠幸,非制也。道门兴衰,全凭人间天子一言而决!譬如明孝宗初,一句话贬黜自李孜省以下真人、高士及正一演法诸道官一百二十三人,诏真人降左正一,高士降左演法,追夺印章及诸玉器。道录司留正一等八员,余皆废黜。隆庆间革张天师一系真人,止称提点。万历皇帝初复之。同时扶持符箓三山另外两家,已经没落的阁皂山、三茅山,各设置灵官一人,正八品。太和山提点一人,对符箓三山又一次分而治之。 入清朝后,以蛮夷夺天下,道官制度承袭明制,更加严密。皇太极天聪六年,定各庙道以道录司综之。凡谙经义、守清规者,给予度牒。尽设道录司一人。左、右正一,正六品。演法,从六品。至灵,正八品。至义,从八品。俱二人。分设各城道协理各一人。道官兼正一等衔,给予部札。协理给予司札。龙虎山正一真人正三品。提点,提举,法箓局提举,由太清宫法官充补。各一人。副理二人。赞教四人。知事十有八人。自提点以下,并由正一真人保举,报部给札。顺治二年,停度牒纳银例。八年,授张应京正一嗣教大真人,掌丹道。康熙十三年,定道录司员缺,及以次递补法。十六年,诏令道录司稽察设教聚会,严定处分。雍正九年,嘉法官娄近垣忠诚,授四品提点,寻封妙正真人。十年,定提点以次员缺。乾隆元年,酌复度牒,并授正一真人光禄大夫,妙正真人通议大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