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八章数典忘祖 (第4/7页)
。“落苏”是茄子的俗称,农历七月三十是它的节日,因其名吉祥。茄子别名落苏,记载“茄,一名落苏,名义未详,按作酪酥,盖以其味如酪酥也,于义似通”。而宋时的说是因犯了钱王的忌讳,至今沪语中茄子仍叫落苏。又有说法是为了避战国时吴王之子的嫌。吴王阖闾之子腿瘸,而茄子音同瘸子,为避嫌而被吴王改称落苏。 此日又是佛门地藏节。据说,农历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萨的生日,菩萨未升天之时,一片善心救苦救难,最后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和衣物都施给了穷人,以至于把自己弄得衣不蔽体,只能闭着眼睛钻入地下。但每逢农历七月三十生日之际,地藏王菩萨便会睁开眼睛,被他看到的善良人就会一年到头平平安安,幸福欢颜。两节习俗的关联表现在“落苏灯”上。在祭拜时在茄子周身插满棒香排在屋檐下,也称作“落苏灯”,取“落得舒适安逸”之音。无论用它祭天地还是拜地藏,都寄托老百姓祈求吉祥的意愿。唐肃宗至德年间,目莲尊者渡海来青阳九华,食白土,年九十岁才死,为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管理十殿阎罗,发大慈悲心,于每年七月初一日起至月底止开鬼门放众鬼出来,接受人间供奉,其实目莲尊者的年代,至唐肃宗时已差一千多年,岂有目莲尊者来九华的道理……。”“盂兰盆经”及盂兰盆会在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上,演着最重要角色。其时民间相传一切死灵都要从地狱回来与家人团聚,几乎家家户户都设宴供奉死灵,并数家或数十家联合起来延请和尚道士前来举行各种教门行事,以超度死灵。在杭州的每条街上又可看见挂满了各种纸制的衣裤以及供僧道所用的高台。在这段鬼节,孩子们都被禁止在夜间一人游玩,免被恶灵所害。关于“盂兰盆经”的意义,据佛门说,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在某日以神通力观看已死母亲所在之时,不知为何原因,她竟坠落在地狱之中受着倒悬之苦。目莲见此惊而又悲,立即向佛陀请教拯救母亲之方法。佛陀答道:“母亲受着倒悬之苦,是由于生前有着贪欲的行为所致,你必须代替母亲积下能从这苦界救出的善行不可。为此,可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两安居完毕之日,同所有比丘供养百味饮食,并请念经,藉此功德便能获救。”目莲照此而行,母亲终于被拯救了云云。据说,这就是目莲救母的故事,也是举行盂兰盆会的根据,但这部“盂兰盆经”早经日本先贤公认为伪经,是由中国或中印和尚合作为迎合中国人孝道宗旨而写的。按“盂兰盆经”梵名为,相传为西晋竺法护所译但在出三藏记集中已失译,但在佛门经藏中另有类似的两译本,“报恩奉盆经”失译,和“大盆净土经”见法苑珠林第六十二。后者大概是盂兰盆经的异本。据望月信亨博士等所著的“佛门大辞典”解释,盂兰盆,是由有“倒悬”之音义的梵文转讹而来的。唐朝大慈恩寺玄应于贞观末年奉敕所著的“一切经音义”中也主张“盂兰盆”系言讹。正言之,应曰鸟蓝婆拿,译成倒悬……旧时称盂乃贮食物之器的意义,实系错误”云云按:“一切经音义”共廿五卷,系校正了四五八部经与律,对译梵文,并对难解字句、名目予以注释的书籍。原来,“盂兰盆”三字实在是从音译而来,将译成“盆”的汉音而已。池田澄达氏的研究结果,主张相当于“盆”,故并无什么“器”,“贮”的意义在内。“教门研究”第三之一“关于盂兰盆经”,在异译“报恩奉盆经”中单说“尽世甘美以供养众僧”,并无“以着盆中”之语。再者。此异译本用结语“目莲比丘一切众欢喜奉行”,“盂兰盆经”虽也用结语“此大会大菩萨皆大欢喜,而目莲悲啼声释然除灭,是时目莲之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切饿鬼之苦”。但在此经的形式的结语完毕后,又再复述道:“尔时目莲复白佛言,……以尽世甘美安盂兰盆中”等语。原来在中国的佛门中,曾出现了许多由无名氏写成的不合佛门宗旨的经典天竺的佛经除论藏外,也是没有作者名字的,这些东西的内容大都调和妥协了三教和民间信仰,佛门称此为“伪经”。在东晋前已有伪经廿六部三十卷,以后历朝历代,伪经仍是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甚至当唐代时有门佺、智升等僧侣出来整理,辨别真伪。当唐贞观年间,已有伪经四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之多了详情请参阅拙着“佛门学研究”第五章第五节之二。虽然今日大多数的日本佛门先贤认盂兰盆经为伪经,非天竺原有之物,但中国大多佛门徒们仍不加以研究,以此经为“正典”,且作为盂兰盆会的根据。此经或由天竺僧侣和中国僧侣共同合着而成,或由精通梵文的中国僧侣所著亦未一定。“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亿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之恩。”毕竟,释迦牟尼的教团是纯粹的修持者的集合,与偶像崇拜毫无一点关系,这是由于跟随佛陀的人们其真诚的教门态度所致,能保持了这纯粹也是由于古代的王朝环境所造成。原来,天竺人或个人或王朝,在各种机会中需要教门仪礼,如缺少了则简直不能活。为这个目的而有了世袭的职业的教门家婆罗门。因此,在教门仪礼上,佛门僧根本没被人请求过。” 所谓数典忘祖,是因为在释迦的原始佛门教团中是严禁为死者举行教门仪礼的,但自佛陀死去后,后世的无神论的理论到底满足不了信多神多鬼的天竺人民的需要,有关死的仪礼也逐渐钻进到佛门教团中来了。但无论如何,没有什么客观的证据,能证明在释迦的教团中曾举行过像中国的盂兰盆会的痕迹。在天竺古时,就有这一种的祭典是发源于释迦佛降生以前的,意义是庆祝平安,就是在雨期中已平安度过,而又要进入干季,要开始活动的庆祝按天竺旧四月起至七月止为雨期,而在佛在世时再加入阿难说请看盂兰盆经,及目莲说,而形成为盂兰盆会的行事,是申明佛的孝道及施舍供佛及僧的法要,用盆盛五果百味及种种日用品送给僧伽的节分,其用意是在舍悭贪及孝养父母为宗旨,这个行事流传到我们中国来,其目的就变相了。”假定在天竺曾有过此节,并也有此盂兰盆经,但这个根本和今日中国的盂兰盆会的性质迥然不同,已经离这部“正典”十万八千里远了,这个行事的“变相”似乎也太厉害了!与其美其名曰“变相”,毋宁老实地说盂兰盆经和盂兰盆会是迎合了中国人的骨口,都是在中国诞生的东西为妙!民间所传祖灵和亡灵回来的信仰是与佛门无关的,每年七月初一起至月底止开鬼门放鬼出来受人间供养,此种俗说根本与佛门无关……。这到底是古来的民间信仰,不应推到佛门身上去的。 但佛门自唐代后即顺水推舟,为了适应一般人民之需要,而竟靠着这盂兰盆经为本,拉拢了民间开闭鬼门的传说,在七月十五日大行其各种所谓救度死人的祭礼了。说也可怜之极,时至今日,大多数中国人还都被蒙在鼓里,每逢盂兰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