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天命神话 (第2/5页)
宣帝刘病己得了天命,活了一年又一年,始终没有要驾崩的意思。八年后,还立儿子刘奭为太子。这下刘胥绝望了,说:“看来这天下到底不是我的。”停止了诅咒。后来诅咒的事情败露,刘胥慌了神,药死了女巫跟二十多个宫女。那个李女须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最终把自己给诅咒死了。刘胥然后也上吊而死。此时此刻,曾经参与国家大事的司巫及男巫、巫女已有沦为私人武力的趋势。 不过,民间方士开始活跃起来……虽然难以对天下大势产生什么影响力,但至少出了不少个人名气很大的名方士。不过战斗力只有五,反而偏重于解释所谓的“谶纬”。 谶,许慎云:“谶,验也。有征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1说:“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2曰:“谶,预言,预兆,如符谶。”‘3总之,所谓谶,便是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们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而出现。所谓谶纬,按照科学解释,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玄学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王朝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上位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谶纬之学,是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玄学。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 “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谶书是占验书,简单地说,就是神的预言,当然方士们无法言出法随,主要预言国家大事,以及对经书的神秘解释。 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最古的谶书是﹑。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中也载有。汉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纬”即纬书,云:“纬,织横丝也。”‘云:“纬,围也。反复围绕以成经也。”“纬”是相对“经”而言的,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许多人认为这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纬书的内容萌芽于伏生的和继起的董仲舒的﹐但到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当时﹑﹑﹑﹑﹑六经和都有纬书﹐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术”有、、、、、和,皆以推崇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又与﹑﹑等合称为“谶纬”﹐共有八十一篇:九篇﹐六篇,说自出于黄帝至周文王的本文﹐又别有和三十篇,说自初起至孔子九位“圣人”增演的﹔还有三十六篇。此外﹐另有﹑﹑﹑﹑﹑﹑﹑﹑等书。汉末王莽篡汉﹐郗萌又集图纬谶杂占五十篇﹐为。 这些‘由经典所衍生出的意义,是方士化的儒生被河图洛书所影响,伪托孔子以神学推崇观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旨在宣扬国家治乱兴衰、帝王将相出世等都是天命的安排。书总的宗旨属于阴阳五行体系﹐其中虽包含一部分有用的天文﹑历法﹑地理知识和古史传说﹐有些方士借助谶纬预测人的生死寿夭、地方的战争胜败,简直是一碟小菜,有时准确程度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但绝大部分方士解读的内容荒诞不经﹐可以穿凿附会地作几种不同的解释﹐并可任意证实其中一种是“正确”的﹐甚至那些五毛党想方设法为改朝易代制造根据。譬如西周灭亡前有人预言: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春秋时虢国灭亡前有人预言:火中成军,虢公其奔,晋国中兴前有人预言:后十四年,晋亦不昌,吴国灭亡前有人预言:吴王出游观太湖,战国时赵国灭亡前有人预言:赵为号,秦为笑,秦始皇时,有人在石头上刻字,一句“亡秦者胡也”,搞得始皇帝龙心不悦,对胡人大开杀戒,以扶苏蒙恬驱逐匈奴,却被胡亥夺取天下。秦朝灭亡的预言除了亡秦者胡也,还有:阿房阿房,亡始皇,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事,靠的就是谶纬。吴广装成狐狸在草丛里喊“大楚兴,陈胜王”,揭竿而起。西楚霸王的预言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更有楚人得势的预言:东南有天子气,大汉兴起的预言是:宝文出,刘季握,西汉灭亡的预言是:三七末世! 中国古人很喜欢讨论治政成败的经验教训,从开始,一直做到登峰造极的。讲得比较精到的,还要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指军队、战争,枪杆子里面出朝廷,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祀指祭祀,通过教门把大家的宗旨控制起来,就是狠抓意识形态。有了这两样,搞治政基本上就成功了。所以人们总喜欢用这两条标准来评判一个王朝的得失。比如,秦朝就是反面典型,他们光顾着抓枪杆子,忽视了意识形态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结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才几十年光景,无限江山就被人家夺了去。秦朝的教训实在深刻,所以从西汉的刘邦开始,官家就比较自觉地做意识形态的文章了。西汉时,谶纬还属于民间的产物,皇帝们并没有主动宣传、开发,只是由于谶纬“先知先觉”的特点,大家喜欢用它来预言国家的治政走向。逐渐地,一些好为帝王师的民间先贤,就开始拿谶纬跟皇帝说事了。汉昭帝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出现稀奇古怪的现象,比如枯死倒地的树又再次立起来继续生长,有虫子吃树叶吃成五个字:“公孙病己立。”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位姓公孙的是什么人。眭弘于是上书昭帝:“董仲舒说了,做皇帝也要讲究天命的,没天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