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绅弄鬼_第二百一十四章天命神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天命神话 (第3/5页)

的人,就算继承皇位,也是坐不稳的。现在到处是神奇的景象,看样子是有平民百姓要做皇帝,您的位置虽然是合法继承的,但根据异象的显示,看起来也该交给别人了。建议您号令天下,寻找一个适合代替您的人,把皇位让给他,您呢,就找块小地方养老,不是很好吗?”。当时昭帝年幼,主持政务的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一听,这还了得,杀头。这件事情有意思的地方并不在眭弘被杀,而是他的动机不明——除了公孙……皇曾孙刘病己,谁敢叫皇帝退位!至于霍光这人,沙发过短,面对谶纬的势力,也不懂好好利用,只知道一味使蛮力。后来的上位者就聪明多了。你民间不是报忧吗?咱皇家就报喜。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本来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王朝舆论及王朝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王朝情况的立体画卷。

    而在一代代大汉天子的暗示下,各地纷纷上报祥瑞出现,什么凤凰、麒麟、嘉禾……遍地开花,展开了一场与百姓争夺意识形态控制权的斗争。但是,这些祥瑞太过老土,说服力远不及谶纬那样生动形象,而且光靠意识形态是吃不饱饭的,汉成帝绝后的预言是:燕飞来,啄皇孙,在外戚当道之时,刘向曾经上书汉成帝,说:“您有自己的祖宗,却把国家交给外人,自己做奴隶,即使您自己不在乎,将来祖宗们怎么办?”似乎是有某种深藏血脉诅咒,西汉朝廷还是一天一天地腐烂下去。这时,一位懂得利用谶纬的天才出现了,他就是王莽。

    王莽虽然是外戚,但也曾经孤苦伶仃,接近下层的生活经历使他很了解谶纬的作用。篡位前夕,他是“假皇帝”,为了做真皇帝,就利用谶纬大造舆论,开始制造符命。大臣刘京上书说:“齐郡有个小亭长,有一天晚上连续几次梦见有天公使者对他说:‘天公让我捎个话给你,假皇帝要做真皇帝了。你要不信,第二天你的亭里会有口新井。’第二天亭长起来一看,果然有口新井。这不是摆明了要您做皇帝吗?”。一时间,各地的预言雪片一般呈上来。王莽顺水推舟,说这实在没办法呀,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我再不登基,不是跟天命作对吗?于是堂堂正正地篡位了。王莽称帝的预言是:摄皇帝当为真,王莽篡位当然不是只靠谶纬,但是这招却启发了很多人。王莽托古改制,结果步子太大,不过是为王前驱。

    光武帝刘秀就是有资格逐鹿天下的一个。当时天下大乱,刘秀在南阳倒卖粮食,李通游说他起兵:“图谶上说: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这不正应在咱哥俩身上吗?现在天下这么乱,谁有预言谁就能赢。”刘秀一听不错,就拉起一支队伍,最后统一全国。在刘秀登基的布告中,还像模像样地引用了谶纬“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卯金”合起来就是繁体“刘”字的左半边。这么拙劣低级的字谜也敢放进告全国人民书里,可见刘秀对谶纬有多信服。

    东汉兴起前有人预言:得不得,在河北,汉光武帝聚齐云台二十八将,另一方面,本来实力最强的更始将军刘玄在灭掉王莽所建的政权后,被拥立为帝。做了皇帝的刘玄沉湎酒色,将政事委付于岳父赵萌管理。赵萌排斥功臣,却授与官爵给那些谄佞小人或jianian诈的商人,自成一党,甚至有人因为烹饪手艺好,做菜对胃口就获得官爵。于是,都城长安的市井间流传着一首民谣:“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民谣传开之后,士卒离心,人心怨叛。不久,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

    在当时,当时信谶纬的不止刘秀一个,公孙述在巴蜀称帝,也自认是得了符瑞的真命天子,并且废止汉朝的铜钱,自铸铁钱。由于铁钱不被民众所信任,民间一时间难以流通。怨声载道的百姓,私下里表达不满:巴蜀有民谣唱道:“黄牛白腹,五铢当复。”王莽称黄,而公孙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称之为白;而五铢就是汉朝的货币。民谣隐含了百姓希望恢复铜钱的愿望,另外也暗指公孙述的政权不得民心,离倒台已经不远了。刘秀就写信劝降,不是谈大道理,而是从批驳公孙述的谶纬入手,说你的谶纬不灵,先前树叶上的谶纬里说“公孙病己立”,那个公孙根本就不是你。我手上的才是如假包换的真谶纬,你是斗不过真命天子的,还是赶紧投降吧。有了刘秀的倡导,加上原本很好的群众基础,果然没过多久,公孙述就被东汉所灭。

    东汉的谶纬之风迅速蔓延,利用图谶称帝﹐取得政权以后﹐汉光武帝发诏颁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汉光武帝中元元年又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称为“外学”。谶纬的地位实际上凌驾于经书之上。批判谶纬的时候也只能用谶纬做武器。像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就给皇帝上奏折说:“谶纬这东西其实还是不错的,当初尧舜禹这些圣人,就是靠谶纬起家的。不过最近的假冒伪劣产品实在是太多,严重扰乱谶纬制造的市场秩序。您务必采取行动,打击这些三无产品。”其后﹐汉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见白虎观会议﹐由班固写成﹐把谶纬和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

    东汉没落前有人预言:侯非侯,王非王,东汉第九位皇帝汉质帝死时只有九岁,没有后嗣,太尉李固想要立清河王刘蒜为帝,而手中掌握实权的外戚大将军梁冀却拥护蠡吾侯刘志,最终刘志上台,为汉桓帝。汉桓帝即位不久,李固就被人陷害,死于狱中,且被暴尸于路旁,而拥立汉桓帝有功的太尉胡广封安乐乡侯,司徒赵戒封厨亭侯,司空袁汤封安国亭侯。事情传开后,京都民众唱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表达了对外戚专权的愤慨,以及对于朝政颓败的悲哀。“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还被汉代司马迁引用在他的著作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