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二章御龙在天 (第5/6页)
“医方和制盐、炼丹的祖师”。而他们又是后世歌舞戏剧等艺术家的远祖,就是由巫,女巫和觋,男巫通过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歌舞表演来迎神娱神的艺术。就这样,虽然颛顼下了禁令,然而,那时人们运用巫术就像我现在所知开车、用电脑一样平常,不是谋生的手段,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巫教虽然解体,巫术却屡禁不止。当然,家常菜人人会做,却有好坏之分。巫术也是这样,用得多了,就有高下之分。比如,巫师甲预测一天后降雨,巫师乙预测三天后降雨,结果一个月后降雨了,因为乙的预测最接近,大家就说乙的巫术最灵,这种显意识方式在当时很正常,民俗学家管它叫原逻辑。那时候,颛顼王朝崩溃,古神逐鹿天下,古猿部族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巫师都是由高层领导担任的。混血种族长和高层贵族组成了部族的最高统帅部,实际上也可称教门事务部,因为那时候的大事也就是巫术和打仗两样,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哪位巫术玩得纯熟,而且打仗勇猛,众人肯定会推举他做族长,绝对依照“专家治国”的原则。 正因为巫师都是当时的精英分子,所以秦汉现在追忆巫师的光辉形象时,说他们“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意思就是说巫师们都是智商极高的,而且有千里眼、顺风耳,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吉凶。所以,最早的职业巫师其实就是咱们那些最早的宗教人士。甚至在大洪水之后,巫师作为蒙昧的部族权威人士,把黄帝、蚩尤,都鼓吹为是把巫术练到这是装样子,但如果不是大家公认他是全国最好的巫师,他即便想作秀也没机会。“夏商周传说皇朝”是巫师的黄金皇朝,到了有实物、文字证据的皇朝,巫师就不太灵光了。商代家大业大,国王要高瞻远瞩,治政活动越来越重要,教门事务就分别交给手下人去打理,分工也越来越细。于是就有了专门整理巫术档案的“史”,有了专门负责祷告的“祝”,有了专门负责整治龟鳖的“卜”;真正原始意义上的巫师,只负责跳舞求水。更惨的是,当时武士阶层兴起夺权,盛行“暴巫”——天旱时把巫师放在烈日下曝晒来感天动地求得雨水。做巫师做到这个份上,真是失败中的失败。当然也有混得好的,比如巫贤,在商王太戊时,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总的看起来,教门事务部已经降格为教门事务局了。不仅如此,兴致高时商王还经常越级指挥,亲自参与卜筮活动,一会说这块龟甲的洞烧得不好,一会说我来看看明天下不降雨,而且还要收版税,所以在甲骨文里经常见到“王占曰”的字样。我私心猜测,那时的龟鳖可能是古神时代异种,真的很大,以至于几百年后春秋的郑灵公收到一只龟鳖,就敢把满朝文武都请来开“龟鳖宴”。 周代出了个周公,喜欢“以德治国”。巫师们仗着血脉渊源,政治智慧程度不高,日子就更难过了,按照记载,卜、祝、史的爵位都是下大夫,而司巫及男巫、巫女的爵位只是中士,已有沦为官府小厮的趋势。国营的日子难过,但集体和私人小企业却异常兴旺。民间巫师在春秋时期非常活跃,中提到的卫巫、巫、梗阳之巫、桑田巫等,在本国都是不出十大杰出人物之列的。预测人的生死寿夭、国家的战争胜败,简直是一碟小菜,有时准确程度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公元前555年,晋国的荀偃想讨伐齐国,一时不知成算如何。有天晚上做了个预知梦,梦见自己和晋厉公打官司,当庭败诉,被晋厉公用戈把脑袋砍了下来。过了几天,荀偃在路上碰到了梗阳的巫师皋,于是把梦的内容告诉巫皋,请他给自己搞个精神分析。巫皋说:“看来您今年是死定了。不过如果跟齐国开战,倒是必胜无疑。”果然,晋国率领一帮同盟军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而荀偃当真在回师途中病死了。 这还不算最神的,早些时候的公元前581年,晋景公梦见有个大鬼闯到宫里来追杀自己,还说是奉了天帝的命令。醒来后他请桑田巫预测吉凶,桑田巫大预言说:“您恐怕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晋平公当场就病倒了,派人到秦国去请专家来会诊,结果专家说已经病入膏肓,没治了。得,安心等死吧!没想到,六月初六这天,新麦子送来了。晋景公登时神清气爽,叫人把麦子煮好,然后把桑田巫抓来杀掉,死前还让他最后再亲眼看看新麦子。杀了人之后,晋景公正准备安心享用宫廷煮麦子,突然肚子痛要方便,一语成箴,他就在方便的时候掉进宫廷厕所里淹死了,还是没吃到新麦子。桑田巫虽然死了,但是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预测巫术。 巫师虽然有本事,可皇朝总在进步。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道大兴,有点政治智慧的人都不大瞧得起血脉巫师,往往拿巫师作为反面教材。孔子就曾经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恒心,连巫师和医生也做不好。人心不古,巫风日下,荀子也说:“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有天下,而臣汤武,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意思是如今有些信口开河的人,说什么商汤和文王曾经分别给桀和纣打工,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都跟巫师一个德性。当然,有需求就能产生效益。民间巫师,虽然不被儒门瞧在眼里,但在民间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日子也因此过得比较滋润。魏文侯扶持儒门八派之一西河学派,派出西门豹治邺,治的就是民间的巫师。那位主张为河伯娶媳妇的七十多岁的老巫婆,竟然把持了邺城所有的巫术产业。朝廷的巫师早不知到哪里去了。要是没有朝廷撑腰,儒门还真斗不过方士。 儒家的文人们一说起圣人,尤其是先秦的那些著名圣人,总是啧啧有声地赞叹。即使说来说去总不过是些仁义礼智信之类的套话,也仍然乐此不疲。赞美的话儿讲了一箩筐,圣人的长相却很少有人提起。推想起来,能做圣人的,就算不是英俊神武,相貌也应该在中人之上吧。不过,有人并不这么看。在荀子眼里,没有一个圣人模样周正:孔子脸上像蒙了张驱鬼的面具;周公身体像一棵折断的枯树;皋陶的脸色永远像削了皮的瓜一样泛出青绿色;大禹腿是瘸的,走路一跳一跳;商汤半身不遂;最不可思议的是舜,眼睛里有两个瞳仁。这些形象岂止是不周正,简直就是些歪瓜裂枣。幸好荀子在古代并不受重视,要是也像孔孟那样受尊崇,我真不晓得道学先生们该怎样为圣人涂脂抹粉了。荀子的说法并不是无稽之谈。我现在知道,古代的圣人们大抵都是美化的古神,而古神作为天外种族,根本就不是人……对脸蛋的要求怎么可能高,大部分是半人半兽,生下的混血种有基本上是其丑无比的人。 为了统治古猿部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舆论攻势,让人们以为长得奇形怪状的人往往天赋异禀,感受上天的气也比旁人多些,更容易与上天交流。丑,因此成了资本与财富。不过他们的底气并不在此,毕竟天生丑陋的人并不多,丑陋而又热爱巫师职业……或者说遗传古神血脉而不是装神弄鬼的人更少,在当时的王朝尚武高压环境下,热爱巫师职业又能从事这一行当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他们宣言巫师的丑,主要是因为他们创造了面具。面具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看过落泪之余也对面具大感玩味,检索了不少资料才知道中国的面具历史悠久,品类丰富,最早广泛运用于原始初民的狩猎活动、图纹崇拜、部族战争和巫术仪式。现在我才明白,古代巫师作法,通灵的咒具必不可少,咒具的种类也很多,比如鼓、羽毛、醴酪等等。动物也是巫师的重要助手。在古人看来,从古神时代繁衍下来的不少动物因为被开灵作为炮灰,也具有与古神交流的能力,所以找个动物做助手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从商朝开始,人们就用龟甲卜筮,在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