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章,袁老师、十几亿项目 (第2/5页)
以在几年内实现。 内地南北方有饮食差异,但南方的人口也占据全国的一半。 并且部分北方人,还是喜欢吃稻米的。 所以,完全可以先在南方几个水稻大省进行推广种植杂交水稻。 只要几年时间,内地应该可以完成大家都吃饱饭的目标了。 充分了解情况之后,老林便亲自带着小袁等几位老农前往附近的办公室,他要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老人等几位领导。 “领导,稍等一下,其实这个杂交水稻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几年前我来京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就是他教给我如何进行杂交试验的……” 袁老的品德是母庸置疑的,他并没有要独占功劳的意思。 此次进京汇报工作,也是带着几位老农一起,而不是他自己一人。 “哦,这人是谁呀?” 老林也很好奇,袁老含湖地说道,“其实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不过我知道他住在哪里。” “那你去找过他了吗?” “找了,家里没人。” “行,那先跟我去见一见领导吧,等下再去找你说的那位不知名英雄。” 还没出门,迎面就碰到了裘海俊。 后者微微惊讶了一下,却拦住了老林道: “领导,能不能给我一点时间?我想跟您汇报一下工作。” “五分钟够吗?”老林开了句玩笑话,扭头便跟小袁说道: “小袁,你们到旁边的休息室坐一会儿,我马上就好。” 袁老点头,示意领导先忙,他们的事不着急。 不急才怪,对于老林来说,只要是科研成果,他都很急。 从裘海俊心急如焚的表情来看,老林也大概知道,周济民那块钛铝合金材料应该是能用的。 而对方接下来的话,也证明了他的猜测。 然而,裘海俊提及的制造工艺技术问题,老林却没有答应下来。 因为老林也不知道周济民那边具体是什么情况,如果造不出来呢? 何况,众所周知的一件事,内地的工业基础太差了,哪里能生产出制造钛铝合金材料的生产设备呢? 裘海俊有些失望,但也只能寄希望于老林的帮忙了。 接下来的时间,裘海俊只能在衙门这边等待了。 老林带着袁老等几位老农,来到附近的衙门,汇报完工作之后,这才准备前往周济民家。 听到老林要前往南剪子胡同,袁老特别激动地说道: “对,他就是住这个地方。” 前者一听,顿时恍然,旋即让吕千祥去拿一张周济民的照片过来。 老吕是助理,属于万能的,一张周济民的照片而已,这事很简单。 办公室里面,有一个资料室,里面堆放了不少资料。 分门别类进行摆放,对资料室无比熟悉的吕千祥,压根都不需要管理员的帮助,他自己很快就找到了周济民的资料。 当袁老看到周济民的照片时,激动点头,表示这就是了。 见此,老林和吕千祥都乐了,但内心也更加惊讶了。 两人很熟悉周济民,对于后者每次创造的奇迹,他们也已经见惯不怪了。 可杂交水稻这种技术,周济民居然也会? 此时的老林和吕千祥两人心里在想:周济民到底还藏了什么技术?到底还会什么? 或者说,还精通哪方面的技能? 越是了解周济民,他们就发现,周济民越神秘莫测。 总是在不经意间,给大家带来惊喜。 惊讶之余,老林回过神来,喊上裘海俊、袁老等人,一起前往南剪子胡同。 刚才他已经打电话确认过了,周济民现在在家。 此时的周家,一家人都或坐或蹲或站地在厨房门口或里面,叽叽喳喳地聊着天。 第一天学习电脑,练习打字,这种体验太新奇了。 黄小花听得很认真,叮嘱盼娣和来娣两人一定要认真努力,不要辜负了周大哥的一番苦心云云。 厨房里,周济民正在制作着美食,是孩子们最爱吃的沧海遗珠和昆仑鲍甫这几道菜。 刚好是食材充沛,所以便让她们吃个够吧。 见识了这几道难处理的菜肴之后,孩子们都会来帮忙,减轻她们这位老父亲的负担。 已经处理得差不多了,准备上锅开始煮的时候,老林他们登门拜访了。 有客到,周济民就没办法继续待在厨房了,只能交给黄小花来完成接下来的烹饪工作了。 另外,还得加菜,毕竟客人有不少呢。 会客室这边,周济民跟老林打过招呼后,这才看向袁老,很是尊敬地跟后者寒暄。 见他这个态度,旁观的老林和吕千祥都暗暗滴咕不已,难道这位小袁是一个很厉害的人才? 对于周济民尊敬无比的姿态,袁老却有些羞愧,同时也非常感动。 从文津街到南剪子胡同这段路程,他已经了解到周济民的身份和作出的部分成绩,内心的敬佩油然而生。 明明周济民的成绩远超他这位‘老农’,却还如此尊敬他,实在让他感动。 “亩产七百公斤吗?袁老…..袁老师,这个成绩非常了不起,你们做的得真好!” 周济民眉毛微微一皱,旋即展颜笑道。 前世,他也是一位南方人,知道水稻亩产七百公斤是有多么了不起的突破。 但其实,这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千禧年之后,杂交水稻的亩产一直在增长,不断突破,后来更是直接突破到了一千五百公斤的成绩,震惊世人。 可那个时候,已经是袁老步入老年时代的成绩了。 并且,那个时候,其实内地已经不缺粮了。 甚至,还有很多人,不仅没有节约粮食的习惯,更是出现了不少浪费粮食的情况。 还有人看着杂交水稻突破一千五百公斤的新闻,吐槽要这么多粮食干嘛? 这种键盘杠精,就应该拉去小黑屋饿他个十天八天,或者让他去一九六零年,体验一下没饭吃的绝望和无助。 “周主任,您是对亩产七百公斤的成绩,不满意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