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者在都市_道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道士 (第3/7页)

士。不出家的正一道士,一部分在宫观里活动,也有一部分没有宫观,为散居道士。没有宫观的散居道士,一般情况是平时穿俗装,住在家中。正一道士多为男性,不蓄长发和胡须,发式同俗人相同。他们不穿道装时,看不出是道士。

    全真派和正一派在教法和科仪上有许多不同。比如全真派修炼内丹,正一派道士经忏中用符咒。在科仪、所做法事的侧重点和所敬祖师上更差异。比如一个明显差异是,正一派弟子须经过授箓才成为有资格的道士,而全真派弟子则需授戒。授箓、授戒均有严格规定,仪式非常隆重。

    比较权威的《太霄琅书经》讲道士一词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书中说:“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称道士。”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体和心灵都顺应自然演化的道理,只按照大道运行的方式运行,按照顺应大道的方式作事,所以我们称这种人作道士。这句话说明了不顺应道的必然不是道士,这个道并非抽象的道,而是以道教修行方式作为方向的道。(琅字在此指天庭中的藏书房)

    当然道教徒还有其他别称,比如男女通用的羽士,羽客。又比如女性道教徒专用的坤道,女冠。男性道教徒专用的黄冠,乾道。

    以上这些都是道教徒必须知道的称呼,是道教徒必须学习的经典与规诫。

    据《道门通教必用集》卷一,引《出家因缘经》:

    “道士,凡有七阶。天尊言:

    一者天真,谓体合自然,内外纯静。

    二者神仙,谓变化不测,超离凡界。

    三者幽逸,谓含光藏辉,不拘世累。

    四者山居,谓幽潜学道,仁智自安。

    五者出家,谓舍诸有爱,脱落嚣尘。

    六者在家,谓和光同尘,抱道怀德。

    七者祭酒,谓屈己尘凡,救度危苦。”

    又:“所以名道士者,谓行住坐卧,举念运心,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持斋礼拜,诵经烧香,奉戒修身,然灯忏悔,布施愿念,讲说大乘,教导众生,发大道心,造诸功德,普为一切,后己先人,不杂尘劳,惟行道业。故得天上地下、六道四生,礼拜皈敬,最为尊胜,不朝天子,不揖诸侯,作人天福田,为三界依怙。”

    位阶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阶是同军事、行政组织结合在一起的,如张角的太平道设三十六方,方相当于将军。张鲁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阶为师君,其次为治头大祭酒或祭酒,最低为鬼卒。随着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这些位阶制度也随之变化。

    《给箓坛靖元科》规定,受戒道士分九阶,称九“品”。必须掌握规定的经箓、达到规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规定是:

    第一品:必须熟悉《大洞真经》和《黄庭经》。

    第二至三品:必须精通《三洞五雷经箓》。

    第四至五品:必须精通《盟威经箓》。

    第六至七品:必须精通《三五都功箓》。

    第八至九品:必须胜任举行科仪的直香和引班。

    服饰

    道教服饰有样式规定[4]。道装有大褂、道袍(或称得dǔo罗)、戒衣、法衣、花衣(或称作班衣)。大褂、道袍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时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时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经师上殿时穿的绣花衣。

    道士帽称巾。全真之巾有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九阳巾等九种。

    正一之巾有纯阳巾、南华巾、庄子巾、荷叶巾、混元巾、九梁巾、诸葛巾、太阳巾、包巾(幅巾)等九种。

    道人戴的冠子有黄冠、五岳冠、莲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职务

    道教宫观从传法受戒可分为子孙庙、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三种。子孙庙可收徒弟,观主实行师徒世袭制,不接受游方道士。子孙丛林又称子孙常住,它介於十方丛林和子孙庙之间,大多是子孙庙兴旺以後,悬挂钟板,留单接众,并给留居观内的十方道友安排一定职务,共同管理道观事务。子孙丛林也可以传戒,但传戒後就要按丛林规制不得招收徒弟,所以子孙丛林实为子孙庙的升格。十方丛林也称十方常住,接受游方道士挂单居住,有传戒特权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丛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细致的分工。最高负责人是方丈,或称住持,即观主。监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负责人。方丈、监院以下有客、寮、库、帐、经、典、堂、号等八大执事,分头负责八个方面的事务。

    客即客堂,负责人称知客,负责接待宾客,并协助监院总理事务。寮即寮房,负责人称巡照,负责劳动事务。库即库房,负责人称库头,负责库房。帐即帐房,负责人称帐房,负责财务。经即经堂,负责人称高功,负责诵经。典既是典造(或称点座),负责人称典造,负责伙食。堂即十方堂(或称云水堂),负责人称堂主,负责安置游方道士。号即号房,负责人称迎宾,负责先行迎接和初步了解游方道士。

    此外还有“三都五主十八头”。三都为名誉职务。五主和十八头各司一职,地位低于八大执事。各大丛林在分工列职方面也不尽相同。

    信仰

    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

    道士指甘心皈依于道教,并且一生都舍去一切追求道的人。但是,正如前面所言,道教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制约,在宗教化的过程中实际上被异化了,神仙成了道、老子的代言人,因此神仙信仰(追求成为不老不死的人类)便成为道教徒最为直接、最原始的追逐对象。崇敬神仙即为崇道,反之亦然。可以说,道士生活中的一切都与道教的这一神仙崇拜的特点密切相关。他们因信仰神仙而皈依道门,而修道的目的则是为了跳脱轮回成为不老不死的神仙(与佛教的成佛相接近,前者重今生成就,后者重灵魂成就。)这个难度可想而知,加之历史演变,执政者的政策,道教内部教派开始分裂不同,各派道士所崇拜、敬奉的神仙便有所侧重,比如丹鼎派道士重修炼故较为崇信仙,符篆派道士则重祈禳故较为崇信神,但不管如何,所信奉的都不外是神仙。因此,鉴于神仙崇拜在道士的宗教信仰中具有根本的意义,故道教又常被称为神仙道教或仙道,注重生者,今生成就,而道士也常被称为羽人、羽土、羽客等。[5-6]道士在生活上经济上都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视抛家弃子而出家为罪过,是逃避责任。以慈、俭、让三字为指导,品行端正,致虚守静,不易被物欲所迷惑,修心养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人谦虚温和但不软弱,抱元守一头脑灵活,大多道士学习武术兼修医术,度己度人,每天研习《玄门早晚课》、《道德经》、《庄经》等道教典籍,文学素养及个人涵养都是相当出色。我承认道门中人确实有些心术不正、拜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