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道士 (第7/7页)
汞“合天地之元纪,包曰月之精华,上冠于乾,下顺于地,总七十二石,统天地之精光,修炼成丹,服之延驻”。(《大还心镜》)铅汞派外丹道士还充分发挥他们的玄思妙想,在炼丹过程中将炼丹用的鼎器想象为一个缩小了的宇宙(乾坤之合),铅汞(药)在鼎中即为居于乾坤之内,鼎盖为天,鼎座为地,鼎唇作雌雄,乾坤相合化育,炼成大丹,此丹四象齐全,五行完满,即合于阴阳五行妙道,服之岂能不产生奇效!至于硫汞派,唐代方兴。此派道士主张用硫黄与水银合炼,方可获得仙丹。在炼制过程中,他们也强调要契合阴阳之道,以为硫黄是太阳之精,水银是太阴之精,一阴一阳台为天地,恰如夫妇合精,乃可炼成灵丹。派系不同,方法各异,自然导致了各派系之间的争论和互贬。但在互相攻讦的过程中,彼此借鉴、融合的情形也是存在的。 炼取外丹所用原料,除了上述三派格外强调的丹砂、铅汞、硫汞外,还有许多,大多为天然产物,如雄黄、曾青、石胆、白盐、白矾、云母等等”石药”,以及牡砺、胡粉、菟(tù音兔)丝、朱草等动植物原料。在唐代,外丹术最为兴盛,所用原料更为广泛,简直称得上是别出心裁,无奇不有,连童男女的便溺也派上了用场。唐代梅彪所撰《石药尔雅》,便收集了炼丹常用药150种之多,这还是仅限于“石药”的统计。由此可见外丹道士的尝试覆盖面很广,可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将全部精力倾注于药物的采集、选用,以及具体的炼制上,同时也将全部喜怒哀乐系于鼎中之物的成败上,真可谓“为伊消得人憔悴”。 道士们具体的炼丹过程,既神秘,又复杂,且还有很多禁忌。首先,要慎选炼丹场所,宜选名山幽僻之处,结伴3人左右。入山前要斋戒沐浴,避与俗人往来,以免邪气袭入,妨害炼丹。入山时又须择黄道吉曰动身,并且要,佩带进山符、驱鹿镜。进至山中,先踏勘地形,选择良址,然后筑造丹房。筑丹房很有讲究,需要佩带符E口,清心洁斋,先除去地上的杂草,且挖去地表3尺深的土,填以好土,并且铺平夯实。然后是建屋、筑坛、安(炉)灶、置鼎、配料以至升火炼药。每一个步骤都必须慎之又慎,不容马虎。譬如建丹室。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长3丈、宽1.6丈宋建造,墙壁内外用泥抹平,务求坚实而严密。门和窗户的位置在正东正南,窗户宽4尺,必须非常严密。门户要密闭,关严后不漏光线。坛,又称丹台,是用宋安放丹炉、药灶的,其营造也极有法度,必须筑于丹房的正中央,垒土而成,高8寸,宽24寸,亦有分为3层的,每层高低和宽广尺寸各不相同。炉是容纳鼎的设施,灶是容纳釜的设施,一般仅用其一,安放时先要在坛上埋符篆,而其大小尺寸以及置放的方位、安放的时间等也必须与天地曰月星辰、五行八卦一致。鼎有内盛水、盛火两种,从材质来讲则有金鼎、银鼎、铜鼎、铁鼎等等。安法不同,名称也不同,水鼎在上、火鼎居下的安法叫“既济炉”;水鼎在下,火鼎在上的叫“未济炉”。“既济”与“未济”均系《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卦名,上坎(水)下离(火)为“既济”卦,上离下坎为“未济卦”,这就是二炉名称之由来。鼎是炼丹的反应容器和冷凝装置,其中火鼎最重要,炼丹用的药料即放于其中,鼎内燃火加热;水鼎中盛的是水,外围充以灰土之类。二鼎有管相通,水鼎另有一管贯通,以供给冷水和引出蒸汽。 内丹修炼 “内丹”作为道士们的一种修炼方术,系相对于“外丹”而言。作为道士们的主要修炼功法之一,内丹修炼术不同于外丹修炼术之处主要在于其不是以金石铅汞等药物在炉鼎中冶炼成金丹来服—食,而足以修炼者自己的身体为炉鼎,以身体中的精广气、神为药物,通过一系列特殊的修炼功法,在自己的体内炼成“金丹”。因这种修炼主要是在修炼者自身的体内“作业”,故称为“内丹”修炼。道士们认为,通过这种不假借外物的自我修炼,便能收到如服食金丹那样的功效,获得金刚不坏之身,寿蔽天地,不死成仙。 内丹术是继承、综合了古代的服气、胎息、守一、存思等气功功法,同时也继承不口发展了古代精、气、神学说和经络学说,并以《周易》阴阳、图卦说为理论框架,M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修炼功法,是宋元以后道士们的主要修炼方术。关于内丹术的起源,说法不同。有人认为东汉末已有之,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就是讲内丹的,其所说的清虚内守、强骨益气、会精养神、筋骨致坚等等,均属内丹功法;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已有之,如《黄庭内景经》中的“琴心三叠僻(wd舞)胎仙”讲的就是内丹,甚至东晋时许逊《灵剑子·服气诀》中还有了“服气调咽用内丹”的说法;又有人认为隋朝的名道士苏元朗的《旨道篇》就是专讲内丹的著作。不管如何,在唐代持内丹修炼术的道士已逐渐增多,这自然与唐代道士迷恋外丹服食中毒身亡的惨痛教训有关。 唐末五代时期,研讨内丹在道士们中间已普遍成风,产生了如《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入药镜》等内丹著作,内丹修炼术的理论和方法更力口丰富和系统化了。宋代以来,内丹术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以名道士张伯端所传功法为相,主要流行千南方。张伯端的《悟真篇》等为该派功法的经典著作,其特点是主张先命后性。北宗以全真道教主王重阳为相,(重阳全真集)等道书为该派的经典著作,其特点是主张性命双修,以修性为先。此后,又有元代道士李道纯创立的中派,明代道士陆西星创立的东派,清代道士李涵虚创立的西派。 正因为内丹术只不过是道士们为了避免外丹术所带来的中毒死亡代价的替代性的修炼方术,所以其与外丹术实际上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通俗些说,“内丹”不过是道士们将“外丹’’移至自己的身体之内宋炼罢了。就是说道士的炼丹炉鼎不再是那些金属制的沉重家伙了,而是他自己的躯体;炼丹药料也不再是什么丹砂、铅汞、硫汞了,而是自身体内的精、气、神。这三者经过一定的修炼(自然也并非是容易的事)而凝结成的东西仍叫“金丹’’(或叫“内丹”、“圣胎”),其功效可使人养生长寿,甚而成仙不死。所以,内丹术基本上沿用了外丹术的那一套术语。这说明,从内在原理来看,无论外丹术还是内丹术,都是道士们求取仙丹以谋永生的手段。正因为如此,修炼内丹便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并且都宁愿为此而承受修炼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种种辛苦。对于内丹道士来说,虽然表面上看来不必像外丹修炼盖屋、安鼎、升火,以及守候在丹房中忍受寒暑侵袭、烟火熏烤等诸多辛苦,但是要真正炼出“内丹”来,则更有登天之难,仅从时间上来说,就远非一年半载所能奏效的,所以比外丹修炼更能考验一个道士的信念与毅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